本论文是在中国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辩证地研究基础美术教育中的知识观和课程构成等问题。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帮助美术教育工作者更好的把握美术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关系,从而在新课标和课程理念出现时,能够力求在维度上表现得适度。现实与理想的既不自称,又不包括发展和改革,美术教育超越现实是不太理想的。 一、美术教育的调控策略及发展规律 本文从论述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性入手,肯定了研究事物发展规律的重要性,认为理解美术教育的发展规律有助于我们把握美术教育的具体问题。纵观鸦片战争后,中国美术教育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而发展的,为此,借鉴中国传统二元变易的思想方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的。运用这种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描述了中美美术教育在浪漫主义表达与科学理性之间的变化过程,确定了当前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应该对事物变化的规律加以主动的调控和把握,即应该做到综合平衡,这一观念成为后面论述具体问题的思想基础。 (一) 美术教育的发展规律 美术教育的现实和理想一直是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维度,任何人类活动都是在美术教育的现实和理想维度中进行的。根据一般理解,美术真实是指客观存在或符合美术客观情况的事物,具体地说是现实存在和发展的事物。因此,美术教育现实既包含着自身固有的本质和规律,还包含着它本身的发展和作用的结果。美术教育现实是一种实在的可以通过感官到的东西,从这个意义看,美术教育现实不仅仅不同于真实的事物,它和所有富有想象力的东西都不同,即使它完全正确,和所有只有可能,或者可能,但是暂时不存在的东西。 (二) 美术教育的调控策略 一是营造和谐课堂教学调控的氛围,二是激发学生课堂教学调控学习的兴趣,三是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调控的素质,人格是个体在自己的生理上和心理基础上形成的,使他或她成为自己而不是他人的综合体。人的个性并不只意味着差异性,它还有相同的内容。而美术素质教育离不开个性教育,个性教育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和途径,没有个性教育,美术素质教育的落实永远是一句空话。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个性化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此外,它不仅关注学生的差异,而且关注学生的共性。美术课程浸润着浓厚的人文性,美术本身极为注重独特与创新,在美术课程中实施个性化教学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教学策略可以从个性特点的四个方面,即自主性、独特性、创造性和完整性出发展开对小学美术教学策略的探讨,大致讨论了四个方面:发展自主性策略,发展独特性策略,培养创造性策略,注重学生人格的完整性。美术个性化教学策略的内容十分丰富,文章仅涉及到一些局限性。 二、提出从T形结构认识不同层次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也是一种学科教育,它也可以体现为一种T结构关系。基于本体论和教育功能,形成了不同层次的艺术教育。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中国的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是一种“走马观花”的美术教育。 (一)从T形结构理解学科教育 任何一门教育学科都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学科的本体是第一,即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系统;该学科教育的功能是第二,即通过对该学科的学生的心理、行为产生种种良性的变化。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任何一种教育都包括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向学生传播本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从而继续和发展本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二是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影响学生们的身心发展。 (二)从T形结构把握不同层次美术教育 专业院校的美术教育关注的主要是美术本体,也就是说美术知识与 技能传授和学习。从主观上看,无论教师的教学活动还是学生的活动均体现出这 一特征,对学生的评价也基本集中在学生对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方面,往往依 据学生作业的技术含量和表现的熟练程度给学生评定成绩。当然,这一现象随着 艺术观念的变化已经有所改变,尤其一些优秀的教师也十分重视通过美术教育对 学生进行更为全面的教育,诸如关注学生的德性、智慧、态度、方法和创造力的 养成等。 义务教育阶段在中国大陆指的是从小学到初中的九年学习时间。这 一阶段的美术教育主要关注的是教育功能,也就是说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努力使 学生在情感态度、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得到提高, 引起学生心理和行为的良性发展。 三、基础美术教育与普通知识的关系 任何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基础,作为基础教育理所当然更需强调的是基础,如何看待基础以及在相应的认识上构建基础,核心是基础观。认为作为一个社会的成员,每个人必须具备一定的普通知识,因为它是社会交往的基础,是专门知识发展的基础,是人生的快乐之源。但作为基础教育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必须承担所有学科都义不容辞的教育功能,帮助学生们形成良好的素质,包括综合素质和观察力、思维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 通过对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的研究分析 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专业水平。创新教育可以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学生在学习中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教学目的可以更好地实现。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学习,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科研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生存能力。 美术教学中,基础知识与技能训练是辩证统一的、互补的。一些人把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称为“双基础教学”,这是一个狭隘的概念,在很小的范围内。 (二) 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不只包括专业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技法的讲解,还应该包括各种基础文化课知识和各类知识的贯通与整合;技能培训不仅是基本技能的培训和训练,而且是可应用于实践的专业技能的培训。两者的结合可以称为美术专业的素质教育。在研究基础知识与技能训练的关系时,应从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入手。 (三)美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教育部对21世纪中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作了如下表述:“高等学校要贯彻教育方针,按照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逐步建立注重素质教育、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整体素质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四、对基础教育美术课程进行结构性思考,并分析当前应该关注的改革要点 (一)基础教育美术课程范畴 基础教育美术课程包括四个学习领域,各学习领域分别由标准、教学活动建议和评价建议三部分组成。 "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点,并且能够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的活动,激发想象能力和创新的意识。第二,对探索和实验各种艺术媒介、技术和生产过程,以发展艺术感知和表达。 第三,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设计·应用"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使用设计、生产、传递、交换信息,美化生活和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本学习领域中"设计"一词包括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现代设计基础和传统工艺。"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第二,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 第三,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改善生物及其周围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第四,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 "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除了通过欣赏而获得的审美感受外,它还运用语言、文字等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理解自然美和艺术作品等视觉世界。 通过"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激发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 第二,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第三,是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和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们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 通过"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首先,了解艺术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和联系,学习如何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活动,开展探究、综合艺术活动,并以多种形式出版。第二,认识艺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快乐和成功。 五、辩证地分析后现代主义的艺术观和教育观对基础美术教育的知识观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后现代主义在艺术和教育中与现代主义大不相同。因此,对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应该辩证地看待,接受其有利的一面,摒弃其消极的一面。就后现代主义对艺术知识的影响而言,艺术知识水平的弱化、艺术教育的泛视化倾向、多元条件下的地方性与民族性的强化等问题值得关注。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有助于拓展美术课程中的知识内容。实际情况是,一种基础可能相对不同的美术门类而言,比如素描可能不是摄像的基础,但却应该是绘画的基础。此外,所谓基础可能还应该向一些能力拓展,比如观察的能力、想象的能力,等等。 六、探讨美术教科书的现代意义及其要素和结构方式 认为美术教材在中国这个有着悠久教材编写和使用传统的国家仍然不可或缺,但是应该以更加开放和灵活的态度对待和使用美术教材。在形成这种认识的基础上,笔者通过具体实例详细研究了美术教材编写的要点,包括如何融入社会。自然内容与学科知识、技能相结合,美术教材由教材整体结构、教材选题、专题要素和结构等三个重要方面构成。我们将在教育部的领导下,在方方面面的关心下,在全体美术教师和学生的支持和参与下,不断克服困难,不断探索,为完善中国的基础美术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