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式英语形成原因及其解决措施 [复制链接]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0 17:24:5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中式英语形成原因及其解决措施

1. 什么是“中式英语”。

“中式英语”是一种洋泾浜语言,是汉语及英语的混合而成的合体语言,在英语中一般叫SinicizedEnglish或Chinglish,因其半英半汉,不英不汉,被琼.平卡姆称为“具有汉语特色的英语”,而国内学者一般认同的定义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这种英语往往对于英语国家的人来说不可理解或不可接受。

2. “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

2.1 文化背景差异。


  “中式英语”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文化的差异。知识文化”指存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下培养出来的人在进行交际时,对某词或某句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使用。”交际文化”则指受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熏陶的人在交际时,由于缺乏有关某词、某句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发生误解”(李新,1995)。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像一面镜子反映了各种社会及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不同的语言表达习惯,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在汉语言文化熏陶下的中国学生,由于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极易产生语言失误和信息差,即使用“中式英语”,引起英语国家人的尴尬或者令人贻笑大方。例如中国人习惯用“您上哪儿去?”“您吃了吗?”“上班去?”等话语来打招呼。学过英语的人自然就将以上中国式的问候语翻译成:“Where are yougoing?”“Have you eaten?”“Going to work?”殊不知,在西方,“Where are yougoing?”这样的问候侵犯了他们的个人隐私;“Have you eaten?”对于他们来说是暗示想邀请他们吃饭;而“Goingto work?”则被他们认为是明知故问的愚蠢的问题。[1]

2.2   受中西思维方式的影响。

文化土壤决定了思维的方式。语言和思维方式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因素。“中式思维和英式思维不同主要体现在中式思维以整体思维、直觉思维、螺旋思维和主管思维为主要特征;而英语思维以分析思维、抽象思维、直线思维、和客观思维为主要特征。[2] 。东西方迥异的思维方式导致了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的差异,而学生由于没有意识到或忽视了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没有做出相应调整,用汉式思维方式对英语语言进行操作,中式英语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比如令人忍俊不禁的“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其实这句子的正确说法应该是“study hard and make progress every day”。那么为什么学生会写出这样的句子呢?这是我们中国人喜欢以事物的外部特点为依据展开联想。思维的顺序不是由具体到抽象,而是由具体到具体。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逻辑思维,热衷于建立概念体系、逻辑体系。具体说,用英语思维直接理解的过程是:英语词汇-含义-理解;而汉语思维的理解过程则是:英语词汇-汉语对应词汇-含义-理解。可见,汉语思维的过程比英语思维多了一个在脑海中出现汉语对应词汇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的翻译过程,或者就是我们所说的“心译”。而这个过程一方面减慢了听者的反应速度,另一方面也引入了汉语思维,直接为中式英语的产生种下了“毒瘤”。


2.3 学习方式的不同


除去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中式英语出现的原因还有学习方式的不同。首先,由于总是受到母语文化和思维的束缚,中国人在使用英语时,无法直接用“英式英语”思考。所以翻译出来的句子总是生搬硬套。例如:“我把手机落在餐厅里了”有人会译为“I forget my call phone in the restaurant.其实可以简言之“I left my call phone in the restaurant.”其次,反复犯同一类错误,不总结经验,导致天长日久,形成习惯。例如:“故事讲的是一个依靠卖火柴的小女孩。”译成英语时,要注意第三人称单数。“The story tells us a little girl who sell match for a living.”如果说成“The storytell us a little girl who sell match for a living.”就错了。通过学习了解到英语中表达第三人称单数的谓语动词需在词尾加-s,以后遇到类似情况时就提醒自己不可再犯类似错误。最后,还有一种情况,有的人在紧急情况下采用“中式英语 ”帮自己解决了“燃眉之急”以后就抱以“中式英语”可以随时解决紧急问题的态度,延续并有意使用“中式英语”,给今后的改正工作徒增障碍。




3. 如何避免中式英语的措施。

3.1 培养英语语感即英语思维模式。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尽早意识到英语思维习惯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中式英语,显著提高英语水平。例如,在教授英语单词的时候,教师用电脑展示图片,学生边看边听边跟读,几遍以后就能把单词与图片联系起来,直接用英语思维,而不必经过中文翻译。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平时要多翻阅英语词典而不只是英汉词典来学习英文。一个晦涩或有难度的词组或句子,可以通过用其他的同义或更简单的词组或句子来解释。其次,语感在英语学习中非常重要,但要提高语感并非易事,很多学生觉得无从下手。要增强语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量阅读,通过大量阅读,掌握地道的英语,运用到学习和实际交流中。同时,教师应训练学生用英语思维。若先用汉语进行思考,再翻译成英语,就容易将汉语的思维模式带入英语,产生中式英语。然而,形成英语思维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从多方面努力。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比较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培养学生洞察文化差异的自觉意识,帮助学生容忍、顺应这些差异,使其逐步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最终达到准确、规范、恰当地用英语传递语言信息的目的。当学生在用英语表达思想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鼓励其冷静的想一想如果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有类似的想法,会是怎样表达的。同时,想方设法利用各种英语工具书找到线索,或者是干脆改变原有想法,绕个弯继续写下去。经过反复练习,学生会渐渐习惯英语思维,从而有效避免中式英语的产生。

3.2 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从某意义上说,英语所承载的文化就是英语本身。要克服中式英语,不仅要学习英语本身,还应该了解英语国家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思维特点等方面的知识。然而,在应试教育下,教师过分强调词汇、语法等英语知识的积累,使得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知之甚少,直接导致了中式英语的产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文化因素,引导学生学习西方的文化习俗,使学生尽可能乐在其文化之中,在文化中学习英语。学生在课外也应注意英语背景文化知识的积累,阅读英文书刊,观看英语原版电影。只有将语言教学和文化背景知识融为一体,把社会文化知识渗透到语言教学中,才能学到真正地道的英语。思维,即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它是人类特有的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思维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思维离不开语言,如果没有语言,思维则无以定其型;另一方面,思维同时又支配着语言,语言是人类思维和认识的组织者,如果没有思维,语言也就不具备其多功能性和丰富性。但由于东西方迥异的思维方式导致了语言的差异,中国人在谈论一个问题时,不是采取直线式或直接切题的做法,总有一个由次要到主要由背景到任务的从相关信息到话题的发展过程;而大不列颠民族谈话或写文章习惯于开门见山,把话题放在最前面,以引起听话人或读者的重视,他们习惯“果”在前,“因”在后,这就与中国文化的“因”在前,“果”在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翻译从表面上看一种语言形式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但就其实质来说是思维方式的转换,是两种思想倾向的转换。

3.3 重视英语课堂教学。

    要想避免“中式英语”,那么在最重要的英语课堂上就一定要对学习的英语知识加以重视。广大教师应该重视继续教育,多从报刊、杂志、广播、英语电影和英语歌曲等渠道汲取现代英语的素材,加深对西方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的了解,加强自身专业素质。“Chinglish couldnt pass down from teachers to students through generations.”[5]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多接触纯正的、时尚的英语。纯正的、前卫的、时尚的英语是Chinglish的天敌。而获得它们的最为便利、重要的方式就是教师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英文报刊、杂志,尽可能多听英文广播、原版磁带,多渠道地接触原汁原味的英语。因为它们最能体现英语的时尚性,反映语言的最新变化。

4. 结束语。

    这篇文章虽然不能帮助中国英语学习者彻底摆脱汉语思维的束缚,但笔者衷心希望本文能唤起广大英语学习和使用者对汉语母语干扰的意识,并决心加强自身西方文化意识,培养用西方思维方式思维的习惯。广大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有必要了解汉语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干扰中国学习者的英语学习,并依此刻意去排除母语的干扰,刻意去纠正因母语干扰而造成的“中式英语”类的偏误,使我们中国人讲的英语更加地道,更加标准,更加系统,更加规范,从而尽快提高个人乃至全民族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  朱 樱  浅析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极其对策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4期

2.  叶 莉  中式思维对中式英语句子的影响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9期第84页

3.  刘亚娥 中式英语产生的几点因素分析及对策陕西教育报刊社 2012年第5期

4.  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年

5.  蔡 敏  中式英语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6年7期

6. 易安银 谈如何杜绝中式英语    四川康定民族师范学报 2002年第17期

7.王佐良 中外文学之间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11-28 05:20 , Processed in 0.01712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