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问题 [复制链接]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1 22:10:4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浅谈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农村问題的关注,农村教育也有了极大的变化。学校免除了学杂费,学校的硬件设施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这些可喜的变化,远远不能掩饰农村小学教育中的间题。

一、关于农村小学教学工作和教育教学管理问题的思考。

1、学生管理在整个农村小学教育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的主体和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所以,学生在学校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学校管理工作要围绕学生而展开。

2、建立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学生考核和评价体系。

小学生教育工作的关键是学生考核与评价,特别是在当前实行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如何考核与评价学生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问题。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学生评价体系已经被打破或者说被弱化,而新的学生评价体系还未建立起来,因此学生评价工作处于半瘫痪状态。要说有变化,只是在评价的内容上稍微有一些变化,这一丁点的变化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还值得探讨。由于不能对学生进行评价,因此很多工作没办法考核与评价,而一些次要工作却上升为主要工作,例如学校环境卫生、学生仪表等,而作为学校中心工作的教学,却被摆在了次要地位,或者没有清晰明确的位置。对学生的评价直接影响对教师工作业绩的考核和评价,影响对学校教学工作和整体工作的考核和评价,影响学校的管理工作和管理方向。因此,解决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考核和评价问题是开展现阶段农村小学教育工作的关键。而要解决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考核和评价问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考核和评价的标准、依据和内容。

3、核查农村小学的学生人数。

对农村小学生人数的核查能够查清农村小学生的人数,进而有利于确定农村小学的教学经费、教师编制和其他方面工作的安排。而目前据了解部分县是按照固定的教育经费拨发。

4、改革或创新教学方式。

在农村,一些地区的一些年级的学生越来越少,我认为在这样的年级可以恢复传统的复式班教学模式;低年级学生留在本村教学,将相邻的几个村的高年级学生进行适度的集中教学;实行实践教学法,体验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使用教学法等。

二、关于教师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1、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问题。

由于教师工资实行了县财政统筹,我认为人事安排也可以以县为单位进行统筹安排。把全县教师人员与教师岗位统筹规划、统一匹配、统一调度。将在年度考核中排名在末尾的几个乡镇学校的教师和学校领导全部调离原岗位,重新确定岗位和工作任务;对于学校领导还可以作出降职处理;对于其他乡镇学校的工作考核排名在末尾的教师也可以考虑重新安排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当然,在全县范围内安排教师岗位和任务的工作中也要注意解决好那些离家很远的教师的食宿问题。这种统筹安排的依据就是教师的工作业绩、工作表现和岗位需要等方面,从而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这其中一定要注意教师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公开透明度等方面的问题,要坚决预防和杜绝这其中的腐败和拉帮结派的问题。

2、教师的收入分配问题。

借实行绩效工资的机会,调整教师的收入结构,让绩效收入占收入的比重增大,减少职称工资的收入及其占收入的比重,也应该让工作业绩和工作表现体现在退休之后的工资待遇中。现在实行了岗位津贴,这部分津贴可以适当增加以体现按劳分配、按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分配的原则和目的。建议实行领导者的岗位后津贴。

3、教师培训或轮训的问题。

随着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和教育目标的不断发展,一些知识理论和教学方法已显陈旧和落后,有的甚至已经被淘汰。而一些教师的知识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教学技能还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这显然不适应当前教育工作的发展。因此教师培训的问题就显得非常突出。当前的教师继续培训和远程教育又没有落到实处,流于形式,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一些教师也是处于应付的状态。建议建立严格的培训制度,包括培训学习制度、培训考核制度、培训汇报制度、培训应用制度等。教师培训要从时间、地点、费用、食宿、学习方式等方面给予综合考虑。如果有条件、有必要的话,可以让一部分教师专门集中一段较长的时间接受专门的集中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水平,而恰好相反现状农村教师的培训机会往往很少不受重视,尤其体现在某些较大学校。

4、核对、确定教师编制的工作。

前面已经提到核对学生人数,这项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根据学生数安排教师编制。这样做的意义在于:第一,保护在职在岗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质量,体现学校教学工作方面的公平,减轻在岗教师的劳累程度;第二,有利于促进就业公平,核定编制,改革人事制度,有利于实现人在岗位在,人不在岗就重新招聘新人,保证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编制都有相对应的人在,达到编制、岗位、人员能够一一对应,以此促进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公平和社会的就业公平,减少这个领域内的不公平和腐败现象。

三、关于教育管理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1、重新布置教学网点

由于农村小学生数日益减少,许多村完小的一些年级的学生数达不到成班人数,因而造成在配备老师的问题上就很难处理:若一个班级配俩名老师,则超过了规定的师生比;若一个班级配1名或1.5名教师,则教师工作任务偏重,且教师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难以分配和协调,在此种情况下,我认为应该重新布置教学网点。具体建议如下:

(1)加大中心城镇学校和城市学校对农村小学生的吸纳力度,降低或完全取消农村学生进城就读的门槛或限制。当然,这样做会增加学生流入地的学校和政府的压力。这些压力其中就包括财政投入的压力,教师和教学设备配置的压力、土地使用的压力、教育教学管理的压力等等。对这几方面的压力,我认为可以采取资金、师资、教学设备等教育资源随学生的流动而流动的原则进行城乡之间、县区之间的转移流动。这项措施虽然实施不在农村,但对农村小学教育影响很大。这项措施也能很好的适应和推进整个鹰潭市的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有利于城乡社会一体化发展。

(2)以县为单位,重新布置教学网点,乡镇一级教育管理可以分为三级,即中心学校、村小、村小所属的各行政村的教学点。具体建议如下:在全县范围内,根据各地的道路交通状况、地理环境特、传统风俗习惯、历史和经济发展状况、区域划分等因素,特别是道路交通状况,重新设置村完小学校的位置,以便把这个区域内的四到六年级的学生(道路条件比较方便的地方可以扩大到三年级)集中起来教学。如此可以降低教育成本,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对于那些年龄较小的一到三年级的学生,有些地方只有一到二年级的学生,由于人数较少,就组成复式班级,仍放在原来的村小校址上,然后配备教师。

2、教育管理决策民主化

在教学管理决策过程中,要处理好上级命令与全体教师意愿、全局发展动态与局部行动意愿、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等几对矛盾和关系,就要实行教育管理决策的民主化,反过来说,以上几对矛盾也是教育管理决策民主化过程中应该妥善处理的问题。

在处理以上几对关系是,我们应该在肯定教师群体的局部利益与全社会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根本利益与当前利益是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基础上,也应该看到,这几对矛盾中也有不一致的地方,甚至有不可调和的、相互冲突的地方。因此,我们应该建立制度并形成体制、机制,促使各方都朝着实现学校的教育功能的方向前进,朝着有利于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的方向发展,朝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

3、教育管理参与社会化

由于教育管理产生的影响不仅只限于教师,而且会影响到学生,并通过学生影响到社会。而且教育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教育这种途径服务社会,因此,有必要让社会的相关方面参与到学校的教育管理中来,把教育还给社会。更好的方式就是学校领导多走访学校附近的村民,从侧面来了解教师的工作时间。

学校应该设置专门的部门比如工会接待学生家长或其他社会人员的投诉、咨询和批评建议等。这个部门有责任、有权利督促学校相关部门对这些意见和批评作出回应和答复。如果学校不作答复的,有义务引导意见提出人向上级相关部门继续反映。作出答复的,应及时通知意见提出人。这样做才能充分体现学校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和公益性质。

这样做,有利于借助社会力量促进学校管理工作,让学校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更好的满足社会的需求,及时的适应社会的变化,这也是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大环境的需要。

4、关于设立“岗位后津贴”的建议

1)设立该津贴的目的:1激励在领导岗位或其他责任岗位的教师廉洁奉教、勤教高效、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以达到教师愿干事、愿多干事、干好事的目的。同时又能举贤任能、无私无偏,为所干事业继续向前发展而甘愿将岗位禅让于贤能人士,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可持续地向前发展。2有利于促进人才不断成长,形成人才的良性新陈代谢,推陈出新,促进工作的前后自然衔接,顺利过渡。3有利于保持廉洁之风,有利于将工作做得越来越好,越来越高效。

2)关于“岗位后津贴”内容的介绍:

岗位后津贴是指在某个部门或单位担任了领导职务,并在担任期间没有贪污、腐化等违规违纪违法的行为,在履行领导职务期间没有出现重大失误,或即使出现失误,责任不在或不全在该同志的领导行为,这样的部门领导人或负责人,在他退出此岗位后,不再担任任何领导职务,可以在他的收入中增加一项收入,即“岗位后津贴”。简而言之,就是部门负责人或领导者在履行领导职务期间没犯错误,退出领导职务之后所享受的收入方面的待遇。

3)实施“岗位后津贴”的措施和注意事项:

1“岗位后津贴”的数额可以参照岗位津贴的数额,若为了鼓励领导者在岗期间尽心尽责,也可以适当提高一些。

2“岗位后津贴”是从领导岗位或负责人岗位上退下来之后所发放的收入待遇,而不是退休之后才发放。

3“岗位后津贴”应该与领导者在岗时的表现和业绩挂钩,与履行领导职务的情况挂钩,与举贤任能挂钩,并且与被推荐者在该职务岗位上一定时期内的表现和工作业绩挂钩。根据根据以上内容将岗位后津贴划分出几个档次或级别,即同一岗位的不同等次。如:表现卓越的或受到嘉奖、表彰的,可享受一等;较好的享受二等;一般的享受三等;基本合格的享受四等;不合格的享受五等或不享受。这样可以鼓励领导者多做贡献,少犯错误,主动让贤,甘心退位。

4我认为对领导者的评价应该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评价领导者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领导者的履职表现,即包括德、能、勤、绩、廉;二是举贤任能方面,包括被推举人是否真正符合该岗位的任职条件,被推举人在一定时期内的履职表现(德、能、勤、绩、廉)。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5-2-18 00:50 , Processed in 0.02655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