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习《文化化人,艺术养心》有感 [复制链接]

Rank: 3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2-9 09:16:0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sy108 于 2014-2-12 09:18 编辑

学习《文化化人,艺术养心》有感

    中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时至今日,中华文明仍然被中外名人学者所倾慕赞颂。但是在艺术领域,我们华夏文明曾经有过辉煌,曾引领世界艺术发展的潮流。但是现在,在高端领域还能占有一席之地,在大众普及方面,就远远落后于西方了。就像赵老师说的那样,“我们的音乐越来越通俗,却越来越低俗。”那么,为什么中国的艺术教育发展如此滞后?我们的艺术博物馆、展览馆、文化宫比西方要少得多。我们的艺术类活动、教育要比西方少得多。我们的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终于建成之后,不是终年闭馆很少展览,就是人满为患,损坏严重。这些现象与我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历史完全不对衬啊,这是为什么呢?

    我找到的缘由有三:其一,历史原因。中国灿烂文化第一次大爆发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有老子、孔子等人,战国时期更是百家争鸣。但是,我们细分析一下,老子、孔子等人属于士大夫阶层。孔子的弟子也多是贵族出身。孟子等人虽然出身寒门,但是学成之后,也终是跻身士大夫阶层。他们学习的知识、礼仪也是贵族的知识和礼仪。而这些知识礼仪也主要在社会的中上层传播和使用的。我们都知道等级社会的结构是一个金字塔型的结构。上层人永远是少数人。那么占社会大多数的下层人有自己的文化艺术吗?墨家学说也许算一个,可是其流传仅限于战国。其他的也就是像《诗经·豳风·七月》里表现的那样在不停的辛勤劳作吧。就是这首著名的四言诗的作者,也肯定不会是那在田间劳作的某一个人,而应该是像《观刈麦》的作者白居易那样一个心忧百姓的“旁观者”。宋明时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文化普及最好的时代。可惜,两宋战乱不断,被元朝所灭,文化艺术发展也连遭毁灭性打击。明朝永乐之后日渐稳定,可是文化普及发展不够均衡。南北方文人矛盾重重。北方又连年天灾人祸,南方文气日盛,却在明末清初连遭兵祸。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马克思主义也明确提出有“物质基础”,才能有“上层建筑”。而这也是第二个原因的来源——生活压力。且不说现在因为人口膨胀而带来的生活就业压力。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中国最具个性和艺术性的魏晋时期。魏晋风流,名人辈出。连朝廷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都是以艺术水平为标准的。可是,那个时代也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无奈慨叹。也有“清吏”“浊吏”之分。要知道,无论是学习艺术,创造艺术,还是享受艺术,都是需要有钱有时间的。苏轼能创作出如此之多的佳作,与他是个“闲人”就有很大关系。

    那么,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之后。中国经济发展了,百姓富足了,教育普及水平也远超历史任何一个时代。可是我们也面临了一个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棘手的问题。如何让文化,让艺术成为全民的雅致的文化艺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雅俗之争。礼乐歌舞等雅文化属于贵族、官员,百戏杂耍等俗文化属于百姓大众。现在两种文化开始融合了,可也“中庸”了。我们如何恰当的把这两种文化融合,并且发扬光大?这个问题难就难在如何把握“恰当”这一尺度上了。雅文化虽然雅致,但是难为大众所欣赏,而且其表现内容也比较狭窄。俗文化则贴近生活,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但是却不够精细雅致,缺少思想性和艺术性,难以流传推广。所以,我们如何从俗文化中汲取精华的材料,并且用雅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做到雅俗共赏,就成了解决中国艺术文化教育滞后的重要条件。我们不像西方,缺少历史传统可以因循,我们也缺少客观条件基础的有力支持。国外的经验又必须要结合中国的历史和国情进行批判的接受。毕竟他们也有不完善的地方,他们也正在向我们学习解决之道。所以,艺术文化教育在中国仍然任重而道远。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5-2-24 18:00 , Processed in 0.01609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