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5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伦关系的内涵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21 14:14:2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我觉得放在古代应该说每一个人包括妇孺,他们都会知道这个五伦关系。具体是哪五伦,但是你说现代人说不定他不知道,就算知道说不定都不会说得非常地准确或者说得完整,这五伦关系究竟具体指的是哪五伦?所谓伦理道德教育在上一次当中我们了解到道与德,以及伦理是指五伦,叫大道。就是这五种关系是我们每一天都要用到的原理原则,我们必须要学习,那现代人为什么了解得不深呢?因为接触的机会太少了,五伦关系就是第一伦是父子有亲。父子关系,就是父母跟儿女的关系如何处理得符合原理原则,那如果做到了父子有亲,那就是有德的父子,叫道与德,父亲做到慈,儿女要做到孝,父慈子孝,这是有德的父子。那么第二伦是君臣关系,君臣关系就是君是指领导者,臣是指被领导者,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同时既是君又是臣,我们对下我们是君,我们对上我们是臣,所以五伦关系常常我们同时扮演好几个角色。那领导跟被领导者的关系,它有自然的原理原则,如果做到君臣有义,那这就是有德的君臣,那君之义是仁,单人旁一个二的仁,仁爱之心的仁,臣之义是忠,做到君仁臣忠这就是有德的君臣,那么再下一伦是夫妇关系,这是道。先生和太太两个人,夫妻。它的关系有自然的原理原则,如果做到夫妇有别,就是先生他讲恩义情义道义,叫夫义。太太能够相夫教子,把家庭打理得很好,叫妇听。做到夫义妇听,或者说用朱熹朱夫子的话。在朱文公家训当中讲夫和妇柔这样的夫妇呢?它是有德的夫妇。那第四伦呢?讲的是兄弟关系,其实不单单兄弟,就是晚辈跟长辈,这样的关系怎么处理呢?做到长幼有序,那兄长或者姐姐他很友爱弟弟,那弟妹很恭敬兄长姐姐,叫兄友弟恭,长幼很有秩序,这是有德的长幼关系。最后一伦就是最广泛的这个关系是朋友关系,朋友关系的道也很简单,就一个字信。朋友最重要的要讲信用,那么加起来叫五伦关系,五伦大道,伦理道德这个伦理主要是讲做人的这五种道理。


其实这个五伦关系呢?老祖宗四千五百年教育子孙后代,为主就教这五伦,从教育的角度来讲叫五教。我们上一次有谈到怎么学习这伦理道德文化呢?怎么学习中华文化,唯有通过教育,建国君明民教学为先,而这五种关系的教育,是四千五百年以来中华先祖教导子孙后裔的总纲领总纲要。为什么说是四千五百年呢?而不是说五千年呢?这个是计算得比较精确的,有科学依据,有历史的记载,尧帝和舜帝有文字的记载,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当中讲,尧帝和舜帝这两位天子,他都用一位大臣叫契 ,契约的契,做司徒,司徒相当于现在总理这样的职务,敬敷五教就是很恭敬的开展这五种教育,那一直传下来一直传到现在。你们看我这历史的承传,尧舜之治,4500年到了文武周公之治,周朝八百年的历史,文武周公,周公做周礼,也为主进行这五教的教育,到了孔老夫子那个时代,有删诗书,定礼乐,为主也是讲这五伦关系。你看诗经就按五伦关系来编排的,也是离现在2560年孔老夫子一直再向下承传到了程朱理学。宋朝的时候程朱理学,朱熹朱夫子他办了一所大学,当时最有名的大学,白鹿洞书院。那么有个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意思就是白鹿洞书院这一所大学的教学大纲。首先就把这五伦关系摆在第一个,那时候大概离现在900年,朱夫子离现在900年,再发展到清朝乾隆年间,又出了一位读书人叫陈弘谋,他也是一位官也做得不小,他编了一套书叫五种遗规。五种遗规就是五千年中华人民的先祖,他传下来的给我们做人的规律原理原则,他编成五本书,有《教女遗规》,有《训斥遗规》,有在官(遗规) 做官怎么做,那其中很重要的第一本叫《养正遗规》,养正遗规摆在五种遗规的第一本。第一篇文章陈弘谋陈夫子就把朱夫子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摆在第一个一直传到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七大文件当中我们党中央英明的领导,党的教育方针有八个字,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不是偶然能提出来的,不是中国的领导人提不出来,育人为本,育人育人。就是先教孩子做人是根本,德育摆在第一位,就是伦理道德教育摆在第一位。你看这是有承传的,4500年之前一直传,代代传、传到现在当代,党中央的十七大文件的教育方针,还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有师承的,那为什么要育人为本呢?5000年老祖宗都育人为本,这是有道理的。老祖宗讲了,人无伦外之人 ,所以学无化外之学。可以做为一副对联,就是说一个人来到世间,他同时离不开这五种关系,五伦,你一生下来有父母、父子关系,出去工作有领导被领导,还有夫妇、兄弟、朋友,离不开。所以世间所有的学问离不开五伦关系的学问,所以老祖宗很英明,教育我们的子女,先学做人,做事蕴含在做人当中,这是中华文明跟西方文明很重要的一个差别。育人为本,这是中华文化,如果做事为主,估计不是中华文化了。


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只要把这五伦关系学好了、掌握了,就能够指导我们生活工作的实践,然后咱们的身体健康也就得到了保证,就有了保证了,就像世界卫生组织WHO讲的,你看健康四个方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健康、就是社会适应能力很强。道德健康,那这四个方面的健康怎么样得到保证呢?把这五种关系处理好,心理就很健康了,五种关系就是社会关系,适应能力就很强了,这五种关系当中蕴含着道德。道德水平很高,五种关系才能处理好,所以老祖宗这一门学问就像论语里面讲的,君子务本、本立而后道生,学习什么最经济、抓根本,做人的五种关系就是最根本我们要学的,其他都蕴含在其中,只要这一门学问学好了,身体、心理、德行各方面都好了,你看身心和谐、和谐社会实现了,所以五千年和谐是主旋律。


具体地来讲讲这五伦关系。那今天我们首先就来了解一下第一伦的关系,就是父子有亲,父子关系。五伦关系,父子有亲排一伦,你看父母跟儿女的关系,还是那句话君子务本 ,这里的本可以理解为心,所以心理状态存心,父亲对儿女的爱,儿女对父亲的爱,这是五伦关系当中所有人际关系中爱的原点,而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之心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很根本的存心。因为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无条件的爱,父母生下儿女以后它是自然的,所以五伦关系它为什么说是道,它是自然的不是谁规定的,父子有亲没有人规定你父子必须有亲,一生下来父子就有亲。你看那个三岁的孩子,妈妈要打他 ,他会跑掉吗?越打他,越扑向妈妈,妈妈我愿意改,你不要赶我走,他自然的亲,这叫道。他是自然的法则,这叫道。为什么孩子自然亲呢?因为父母爱儿女的爱也是自然的,哪一个父母生下儿女是有条件的,儿子啊!我帮你养大你给我买车买房子我才爱你,要不然我不爱你,有没有这样的父母,没有啊!所有的父母对儿女的爱都是无私的爱这个爱是一切爱的原点首先爱父母然后把爱父母的这个心用来爱领导叫事亲孝故忠可移於君而父母对儿女的爱这个叫慈那儿女要回报父母知恩报恩把父母对我们的这个心,我们回报父母,儿女对父母的这个心叫孝,叫父慈子孝。那这就是有德的父子,是这样的,这一伦是一切爱的原点,然后把这个爱的心有了成为我们的习惯了,叫学而实习之,那我们把这个爱心扩展到对领导,这就叫忠,扩展到对兄弟姐妹这叫悌,扩展到社会大众那就是信,扩展到夫妇那就是夫义妇德。


现代人包括倪老师刚才讲到的,其实更多的都习惯用爱这个字来替代,那爱和这个慈之间有一定的相同还有一些区别吗?有一些区别,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真爱,现在社会大众对爱这个字有的时候了解得不深入,或者说就是想错了,你看爱字原来怎么写,正体字的爱中间有个心,然后把心放在感受的中间,所以爱这个字从心从受,真正的爱是用心感受他人的需要,这叫真正的爱,比如说父母爱儿女,为什么是无条件的爱,父母无条件的用心感受儿女的需要,只要儿女需要,父母自己的命都不要了,他还是会满足儿女的需要这个叫慈,这种爱叫大爱,用传统文化的话叫无缘大慈,缘就是条件,缘份的缘,无条件的大爱叫无缘大慈,这是父母对儿女的爱,那么就变成慈了,但是用心感受他人的需要,这一条社会大众了解不深,你说爱祖国爱人民,什么意思啊?用心感受祖国的需要,祖国需要卫生城市,我去捡垃圾,爱祖国能够落实,爱人民用心感受人民的需要,人民需要社会安定稳定经济发展,我就好好地去工作,那这是大的范围,小的爱父亲、爱母亲、怎么爱呢?儿女用心感受父母的需要,父母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用心去做,这就叫孝。你看这是真爱啊!


那社会上对爱的理解, 他就错爱了,理解错了,比如说有一首歌叫,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老鼠爱大米是爱吗?不是啊?就是寻找自己的食物,它为什么爱大米,因为它家里没有大米了,是吧!老鼠家里没有大米了,大米我们就叫谷,没有大米是欠,左边一个谷右边一个欠,欠谷加起来什么字啊!欲,欲望的欲,所以老鼠对大米那不是爱,那是欲望,所以我爱你老鼠爱大米这道歌要改一改,要改成我欲你就像老鼠欲大米,所以才一口吃了你,欲望不等于爱,欲望是这个情绪,欲是深渊,掉进去就没底了,它跟爱是两码事,所以现在小朋友有唱,我爱爱爱爱得我心痛,其实那不是爱,那是欲望。还有年轻男女谈恋爱因为我爱你,所以你要嫁给我,这个小心点,这个不是爱,我们年轻朋友有人跟你说这句话,我们小心点,这叫控制的欲望,要控制啊!他要说请问你需要我爱你吗?这个比较对,这个可能有学过弟子规,我们好好跟他交流,措词都比较谨慎,其实传统文化很严谨的,爱是爱,欲是欲,而爱是我们要增长的,欲是我们要清除的或者说要控制的,至少要控制的,所以大学来讲修身怎么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格物就是格除物欲,或者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刚刚讲的,修身怎么修,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窒欲就是控制欲望,欲望是要控制的。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9Rank: 9Rank: 9

沙发
发表于 2014-4-21 14:14:42 |只看该作者
    而爱是用心感受他人的需要,那这是真爱,而父母对儿女的爱,比一般人用心感受他人需要还不一样,因为有的用心感受他人需要还加点条件。你爱我,所以我也爱你,你用心感受了我的需要,我回报你,我用心感受你的需要,就好像儿女对父母的爱,为什么叫孝,不叫慈,因为父母慈爱我,无条件爱我,我要回报父母。还是加点条件的嘛!是吧!所以孝跟慈程度有区别了,父母对儿女的爱那真是大爱,无私无条件的爱,而儿女对父母的爱,还是知恩报恩的还加点条件,所以慈跟爱有区别,你看汶川地震当中,那位母亲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建筑物,然后把几个月大的儿子保护在怀中,救援人员救出他们的时候,母亲已经去世了,儿子怀中有一个手机,妈妈临终自己发的:儿子,如果你能活着,请记住,妈妈爱你。这个爱就是慈,无条件的爱,父母只要有一杯水喝,一定给儿女一杯奶喝,这就是父母的爱,那我们为人子女怎么做呢 ?回报啊!知恩报恩啊!父母对我们怎么样,我们把这种心回报给父母这叫孝,父子关系就是父慈子孝。
    我们一说到父母对孩子的这个慈爱,有时候大家可能会听到身边的人这样说,到底这个孩子是跟爸爸亲,还是跟妈妈亲,所以这个父慈的父本身是指父母,不单单是指父亲,但是在过去,可能父亲在家庭当中,扮演的角色是很高高在上的,而母亲就相对地比较卑微,那在这个层面上来理解的话,其实在慈的这个成份上,到底哪个更重要呢?或者说他们哪一个做得更慈一些,其实父慈子孝这个父不单单指父亲,这个父就是指父母,这个子是指儿女,是父母跟儿女的关系,要做到亲,就是自然的亲爱,那么这个父慈呢?其实从慈的角度来讲母亲更重要,你看我们平常都讲严父慈母,而孩子从生下来一直到三岁,三年不离父母之怀,这里的父母主要是你说是爸爸还是妈妈抱孩子啊!妈妈,主要还是妈妈,你给爸爸抱也没用,他不会抱,抱也抱不会,很笨拙,是吗?妈妈是自然具有,所以从教育的角度来讲,也是母慈更重要或者说母更慈。因为母亲跟儿女从小在一起的机会多,所以母亲无条件的爱儿女的机会就多,孩子在微尘那么小的时候就跟母亲在一起了。在母亲肚子里就住了十个月,自然就跟母亲在一起了,从这一条来讲爸爸就没有妈妈那样。因为妈妈要把儿女从十月怀胎长到几斤重,都是靠母亲,所以从家庭来讲,其实是讲严父慈母,并不是说爸爸更重要或者妈妈不重要,不是这样的,他是配合的。古人讲父亲就像天,乾父坤母。那天地呢?其实是平等的。为什么孔老夫子写易经系辞的时候讲天尊地卑呢?为什么讲天尊呢?好像天离我们远一点就尊一点,地离我们近就卑一点,不是这个意思。意思是说天离我们很远,尊是指远,卑是指近,那它没有高下之分。之所以后来有了贵贱位矣是人的想法,这个想法就是分别心,其实从作用上来讲,一个父亲母亲组成家庭,从教育儿女的作用上来讲,母亲是最重要。古人讲天下兴亡女人家操之大半,为什么操之大半呢?孩子主要是跟妈妈在一起的时间多,所以我们作为母亲,易经当中怎么形容母亲。母亲是地叫坤,乾父坤母,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母亲的德行厚比爸爸厚,跟大地一样,能够承载整个家庭教育的重任,孩子靠她教育,所以父慈子孝这个慈,母亲的慈更重要,从教育儿女的角度,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那我们说完父慈之后,我们来说一说子女的孝顺这一面,通常都说子女真正去孝顺了,他才可能是一位善人,如果他做不到对自己父母孝顺的话,他就应该算不上是一位善人,或者说就算他善可能也是伪善,可以这样理解吗?应该这样可以这样说了。一个人如果不孝顺父母,他跟善字是沾不上边的,古人有一句话叫百善孝为先,这句话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从字面上来讲所有的善当中孝摆第一位,所以你孝顺父母才算善人;第二层含义是孝心一开,百善皆开,就是说一个人什么叫孝心啊?用心感受父母的需要,这样的心升起来,那这个心很重要。因为自私自利的人他用心感受自己的需要,我需要什么,父母需要他想得少,当我们感受到父母恩德那么重,父母恩德重如山,有十大重恩啊!我们要回报父母,用心感受父母的需要这个心升起来叫孝心开了,这个心升起来完以后,把感受父母的需要的心,用到领导、夫妇、兄弟、朋友身上,这是其他善的扩展,所以这个孝心就很重要,在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当中,孝文化是一个体系。体系叫孝道,为什么把孝提到道这么重要的地位叫孝道是孝文化体系啊?因为孝心是其他爱心,其他善心的基础、是根本,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恩德最大的父母,来感受父母需要的心,孝心都不能升起来,那你说这个人爱领导爱他人,那肯定是假的了,他看领导腰包里比较鼓,我爱你一下你多给点奖金,那应该就不是爱了,那是利了、是欲望了。所以中国的这个孝道文化它是一个体系。
    在十三经当中专门有一部经典讲这个,所以说它是文化体系,十三经当中有一部叫《孝经》,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孔老夫子就告诉曾子,先王有至德要道,这个至德要道用来干什么呢?用来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用来构建和谐社会啊!这个最有用,这叫至德要道,就是至就是最高了,德行要就是最重要的,道就是原理原则,最高的德行最重要的原理原则,是什么呢?后面夫子就告诉曾子,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也,这个孝道是德行的根本,教育要依靠它才可以产生,你看一整套体系后面十八章讲,天子怎么孝?大夫怎么孝?平民百姓怎么孝?父母一生我们怎么孝顺他,然后包括弟子规这本书--入则孝,都是讲如何孝顺父母,为什么要孝顺父母呢?父母恩德重如山有十大重恩,所以孝经才讲天经地义,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天经地义这个词就是从孝经里面来的,我觉得孩子从对自己父母孝顺做起,然后发展到自己今后的生活工作当中,可能自己有了孩子之后才能够做到对自己的子女是父慈这一面,对吧!养儿方知父母恩,还有一句话叫诸事不顺因不孝。有一首歌跪羊图,里面就有这样的一句话,为什么诸事不顺因不孝?从字面上来讲,我们走上社会做事(物)不顺利了,因为我们不孝,这是字面上来讲,他说那领导跟我不好,我生意做失败了,难道跟我不孝顺父母有关系吗?有关系啊 !从哪里考虑君子务本,要从根本上去考虑去想这句话,就是从我们的心上去想,不孝的心就是忘恩负义的心,对吧!父母亲对我们恩德重如山,我们都不能感受他的需要,没有报恩的心,那对所有的人不可能有报恩的心,没有报恩心,忘恩负义的人,做事情怎么会顺呢?所以当我们做事情不顺利的时候,回忆一下我有没有知恩报恩的心,我父母孝了吗?所以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大根大本。
    虽然我们刚刚说了这些是比较反面的例子,但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长河当中还是流下了很多感人至深的这些孝道的故事。
    郯子他是用自己的智慧,既尽了孝道同时又感动了猎人,然后换取了鹿的性命,一举多得,这也是他的孝顺可能感动了上天。接下来这个闵损呢那句话,我觉得非常的经典,他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真的感天动地,可以说这也堪称孝道的一个经典了,他载入24孝,但是我觉得现在古今一对比的话,可能过去的人做得相当好一些,而现在很多人会讲道德,这个孝道已经有所缺损了,您会同意这种观点吗?其实在我们当今社会还是很多孝子贤孙的,而且现在国家还很重视,你看感动中国,还有道德模范,现在年年都在评选,感动中国当中就有一个很有名的孝子的故事,山东电视台的天下父母专门对他做了一个将近一个小时的采访,大连的一个孝子,叫做久病床前有孝子,这位孝子叫王希海,在他23岁的时候父亲中风成为植物人,他为了照顾好父亲跟母亲,24年如一日照顾植物人的父亲,采访他的时候 47岁,为了照顾好父亲放弃了出国,放弃了交女朋友的机会,现在还是单身一人感动很多人啊!有一次,王希海先生背着他父亲去医院检查,一个老医生接待了他,一看他父亲身上皮肤这么好,就问他你父亲病了多久了,他说病了24年了,这个医生转身就走都不相信,根本不相信,这是个教授啊!结果后来医生拿着这么厚的卷宗,流着眼泪过来,相信了,这都是他背着他父亲去这家医院看病的医院的卷宗,所以久病床前有孝子,在我们中华大地它有五千年道德的底蕴,当代社会像道德模范这些感动中国人物,还有很多孝子贤孙呢?有承传的只是今人有一大部份人,由于西风东建渐西方文化的影响淡薄了而已。
    那我们这里说到的孝,这个父慈子孝,这个孝可以用现代的理解是孝顺吗?孝跟顺是连在一起的,孝顺孝顺,叫孝亲顺亲,如果不顺就叫忤逆了,为什么要顺呢?难道父母亲错了也要顺吗?先说为什么要顺,父母恩德重如山,父母对我们有十大重恩,父母对儿女一生的付出,无怨无悔无条件的爱儿女,父母的双脚踏出了儿女的前程,往往呢送走了自己的青春,很多感人的父母爱儿女的故事,这是天然的爱无条件的,那么母亲的恩德这么大,为人子女的要知恩报恩,如何回报呢?孝顺父母,那怎么孝顺啊?孝跟顺是连在一起的,一定是要顺,父母没有错,从小父母教悔我们一定要顺教,弟子规讲: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顺,父母命要行勿懒,那错了也要顺吗?错了也要顺,错了当时要顺,不顺就忤逆父母就不孝了。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板凳
发表于 2015-1-5 17:17:05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11-26 06:34 , Processed in 0.01756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