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 [复制链接]

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8 17:25:3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今天,我就自己担任德育主任以来的体会跟大家进行探讨和研究,经验谈不上,更谈不上交流。在此,只是蜻蜓点水轻轻点一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的起点。小学德育是基础教育,它要求在德智体美诸方面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要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做人的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接下来我就德育工作中的点滴体会和大家交流交流。
一、加强常规教育,做好养成教育工作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这是乌申斯基的一句名言,此言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它是培养人良好的道德和健全人格的教育。抓好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因此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从关键期抓起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为什么不少学生对《守则》、《规范》倒背如流,却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纸屑;为什么许多学生在校内表现积极主动,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因此,养成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从学生点滴的养成教育抓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的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放学站路队……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上的。
2、养成教育要从关键期抓起
   抓住关键期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再施以养成教育将是事倍功半,甚至终身难补。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模仿能力强,容易接受教育,如果小学生养成了不良习惯再来改造将付出太多的代价。因此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期,注意研究他们的特点,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把养成教育抓小、抓早、抓细、抓紧、抓实。有的放矢的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让他们在生动形像的活动中去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3、养成教育要抓好学生的行为训练
    养成教育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要抓好学生行为的训练,首先要强调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其次严而有爱,训练要强调一个“严”字,突出一个“爱”字,不见实效不收兵。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上要注意激发学生接受训练的兴趣,在训练中注重“趣味”二字,增强其灵活性、游戏性,让训练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过程。如低年级学生正确的坐姿,握笔的姿势等,可开展“请你像我这样做”,反反复复,学生们便在活动中得以训练,在训练中养成习惯。
    总之,重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抓住关键时期从点滴做起,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重视对学生的行为训练,来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
二、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创造和谐的交际环境
    德育主任其实一直都容易让学生厌烦,你要去教育他、批评他,甚至有些学生是班主任都无法处理的。再加上现在孩子的早熟,他们已经的向师性已经不再像以前的孩子那么强烈,这都给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时,如果德育工作者,仍然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显然是跟不上学生的思维的。有可能就会形成,学生根本听不进去,或是产生抵触心理。这时就需要我们运用教育机制,对待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比如,对于脾气较硬的学生,就不能硬碰硬。但是不管怎样?想要学生接受你的意见,必须和他们打成一片,让他们喜欢你、亲近你、相信你。这就需要交流。通常人与人之间的了解程度随着交流次数的增多而提高。因此,作为教师就必须在工作中努力调整工作方式,利用课余休息时间,通过个别谈心、聊天走近他们。交谈中一定要处于平等的地位,对不同的观点不能简单地压制,要让他们畅所欲言,进行积极的引导,通过交谈使学生能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细心关怀,让学生从心底与老师产生亲切感,从而敞开他们的心扉,倾吐心声,构建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
    教师是社会分工中的一种特殊的职业,因为他的职业对象是人,而且是一群纯洁、毫无社会经验的、可爱的学生。因此作为教师除了专业知识之外,情感的投入和交流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教师对学生的爱护,以及对儿童的温和态度,甚至比他们的学问和修养更为重要(欧文)”,我们不说教师应该像母亲对待孩子一样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但至少你要用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让老师的形象除了高高在下,也是可以像朋友一样嘻笑、玩耍的。其实这不难。孩子不管怎么说,他都是孩子。他对老师有崇拜、有尊敬。他们或多或少都是以老师为中心的。你只需要抓住这个契机,和他聊天,聊聊他的喜好,聊聊他的想法,只要坚持一段时间,他们就会和你亲近,会告诉你心中所想。在学校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些年轻教师,尤其是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很受学生欢迎,学生有什么高兴、苦恼的事,也愿意向他们诉说,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原因就是他们还没有多少教师的架子,学生愿意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朋友,愿意向他们敞开自己的胸怀。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要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这样,在教学中,才能自始至终参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并在学习中和学生同甘共苦,和学生一起讨论、、排疑解难。而且只有“以生为友”教师在教育中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就必须改变传统思想,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走到学生身边,走到学生中间,信任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当教师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热情后,必将获得学生丰厚的回报。
    我现在同时在任三年级的语文教学。我们班的孩子说他懂事,其实还是一个个小不点,说他不懂吧,有时说出来的话,又想个小大人。我们班有个叫郭红的男生,有一次他说:“我最喜欢康老师。”一个女生听见了说:“那你怎么不抱抱她呢?”他说:“不,男女授受不亲”当时就把我逗乐了。其实他真的懂吗?这就是孩子,很天真也很可爱。面对这样一群孩子,作为老师是很容易跟他们相处,只要你愿意放下教师的架子,就能走入孩子的内心。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当孩子喜欢影星、歌星、爱上网等等一些,在老师看来是影响学生学习的行为时,你如果粗暴的进行制止,只会适得其反。首先你得去了解他们为什么喜欢,去了解他们的内心,用他们的喜欢去引导教育他们,让他们把你当成朋友,愿意为你敞开心胸,这样才更有利于教师的引导和教育。记得有一次,我们班一个小男孩,喜欢班里成绩最好的黄欣,全班同学都知道,喜欢拿他们开玩笑。孩子们也不避讳我,都跑来跟我讲。这时我找来小男孩问了问。因为平时就和他们常一起玩,他也直言不讳。结果我发现,他喜欢这个小女孩就是因为她成绩好,字写得好,老师常常表扬她。我觉得这很正常,就问他:“那她喜欢你吗?”小男孩摇了摇头:“不喜欢。”并告诉了我原因,因为他的成绩不好,常被批评。然后我问他:“那怎么办呢?”他想了想告诉我:“我也要努力,赶上他。”我笑了笑,点了点头。从此当他又犯毛病时,我就提醒他。虽然他现在还不够优秀,但是我发现进步不少。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在对待学生时,简单而粗暴的方式,显然已经失去了作用,和他们做朋友,有时反而会让你省事不少。六年级的孩子都爱跟我开玩笑,给我取绰号。虽然有些男孩很叛逆、调皮,但大多数在我面前调皮归调皮,还是不会和我硬着来,我说的话,他们要听还得这样去做。最后的结果比以前好。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因为是朋友了,反而不会去反对我,和我硬着来。做起学生的思想工作来也轻松许多。德育主任和班主任不一样,我们所面对的是整个学校的学生:一至六年级的学生。每个年龄段的学生心理特点都不一样。而全校这么多学生又不可能每一个学生都了解。这就要我们用更多不同的方法去教育、引导孩子。
三、关心留守儿童,做好教育工作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大批的孩子因此脱离父母的直接监护,成为“留守儿童”。这样的孩子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性格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小学生在校的六年时间是一个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有倾诉的渠道,也需有人指导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家人也应该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对儿童的心理健康非常不利,使他们的性格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陷,如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等问题。由于监护人不让他们出去玩,因此大多数儿童有厌学倾向,对前途感到迷惘,对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不强。还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说谎打架,甚至沉迷于录像厅游戏厅,对社会具有潜在危险性。同时缺乏亲情抚慰导致情感饥渴。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因此在人际交往、生活感受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儿童逐渐意识到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重要性,因此,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据调查,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情报强烈要求。在问到“什么时候最想念父母”时,大都选择了“生病或过生日的时候”;在问到“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时,所有的孩子都选择了“常回家看看”或“快点回家”。再加上很多都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在带,就特别的宠爱、溺爱。爷爷奶奶的思想大都跟不上现在的教育形势,所以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例如我们学校有一个孩子,她各方面都很不错,老师特别喜欢她,也希望她全方面发展。她的父母非常支持,可是外公外婆却不同意,他们的观念是孩子只要学好语文数学就够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班主任长期他们做工作。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与家长通话的制度,让孩子与父母建立起心连心的联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育好孩子,首先必须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长处,并尽可能的积极的引导。通过电话谈心,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亲情,帮助孩子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问题。没事情的时候也可以做下孩子的倾听者,并告诉孩子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对网吧等地方特别要注意不能让未成年人进入。因为孩子对各种电脑游戏的免疫力很低。所以建议网吧里面不要安装游戏。更重要的是学校要做好电脑的使用教育工作,让学生真正学会使用电脑,学会用电脑学习,而不是只知道用来玩电脑游戏。暑假的时候鼓励留守儿童到父母打工的地方去看下,可以看下外面的世界,同时也可以通过和父母呆在一起来培养亲情。父母也可以用这段时间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孩子做好修身的第一课。 在学校加强各种生理卫生方面的教育。学校一定要按时按量的开好各门课程,不能因为要参加各种考试就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学校教育在时候和家庭教育是密切相关的。做好学校教育有时候就是做好了家庭教育。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11-24 11:44 , Processed in 0.01599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