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英语应该大声读的。平时,我也是这样要求学生的。直到有一次轩铭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 那是一个周四的早晨,我的英语课 。学生们正按照我的要求大声的读着课文,我则带着少许得意在教室巡视。突然,轩铭映入我的眼帘。只见他用眼睛看着课文,偶尔动几下嘴,这可不是我的要求。于是我走了过去,作了个张大嘴的动作。他点了点头,大声读了起来,我愉快地走向了其他学生。过了一会儿,我发现他又和刚才一样,没有大声读。我刚想发火,可看到他入深的样子就忍住了,没有去打扰他。时间过得真快,没有多久就下课了。我叫住他,问他为什么不大声读课文。他说:“我喜欢静静的看课文、默记,有时我也读一读,我觉得这样急得挺快的.” 听着他的话,我心头一松,庆幸自己没有强迫他,否则就会影响它的学习了。从此以后,虽然我还是强调读课文要大声,但如果学生由他们自己的读书方法,我不会干涉。在我心目中,大声读是最好的,但其他个性化的读书方法也不错。 读课文的经历让我感想颇多。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是个性化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学生是有个性的,完整的人。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学习方法。面对教育我们要做到“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因此世界才会如此精彩。正如世界上的万物都存在差异性和多样性一样,学生群体由于先天的素质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等的不同,也存在着差异性和丰富性,这种差异性和丰富性主要表现在智力类型差异、学习风格差异和个性特征差异上。 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如何正视、关注学生的智力类型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有差异的发展。 学生与生俱来就存在着智力上的差异。我认为学生在智力方面的差异主要是由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思维方式、能力差异等引起的,这种差异性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的高低优劣,而且这种差异也可能使学生形成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的不同。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师不仅要承认学生的差异,适应学生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差异,合理运用差异,把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实施因材施教策略,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如何做到尊重差异,促进差异发展? 一、教学设计时充分预想学生差异 我们常常听说这样一句话:教育要做到“目中有人”。所谓“目中有人”,落实到备课这个环节,就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因为同一年龄段或同一班级的学生虽然属于某个特定的“类”或“群”,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组成这些“类”、“群”的每个学生都是独特、有差异的。所以作为教师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点”,更要十分关注、研究学生的“特殊性”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就要充分预想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二、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差异 学习是学习者自己决定的,它具有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知识的获得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的。学生学习的主动建构性、情境性和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作为教师,可以预想学生的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但是,决不能规定学生的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虽然,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已经充分预想了学生的差异,但是,由于学生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的动态生成的特点,必然会有一些情况在教师的预料之外。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不断培养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善于利用学生的这种差异,使学生的差异成为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 三、学习方式选择上充分尊重学生差异 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教师要正视这种差异,尊重这种差异,让学生有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的机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获得有差异的发展。每个人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也不同,这就造成了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让学生有自主选择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的机会,不要把成人的学习方式强加给学生。 四、作业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差异 在作业的设计时,教师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收获,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有差异的发展。考虑学生的差异,并不意味着消极被动地适应学生的差异。教师设计的作业,要力求让所有的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完成,而不会带来过大的压力,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之,“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使个人获得发展”。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其目的不是消灭差别,而是承认个体差异基础上的鼓励个性的发展。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促进有差异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