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摒弃“说教式”、“灌溉式”、“挤压式”的教育方式。巧抓机遇,重在实践,体会过程。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校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时机的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小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的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的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我们可在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有的学生为父母制作了一张生日贺卡,有的学生为父母洗一件衣服,有的学生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表达出了他们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而在自己过生日时,应引导学生郑重感谢父母把自己带到这个世界,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并明确“父母惟其疾之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等朴素的感恩、孝顺之情。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自己的心灵。三、儒学与德育结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儒学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祖先所流传下来的精神财富,在现在民族文化出现了断代的今天,而国外许多人早已意识到我国儒学文化对人类道德教育的作用,比如,韩国、日本。他们把大量的经历投入到了儒学教育中,其目的只有一个: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事实证明,在儒学的教育实施中,国民素质大大提高。就以不久前日本震后国民所表现出来的高度自律性,足以证明经典教育对道德成长的作用。在我们的儒学经典中有很多健全人格成长的经典内容,正好补充我们现代教育的不足和空白,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就是儒学与德育结合的最终目的。当然,这一过程中,必须避免形式上的高度重视,确实塑造健康育人环境积淀和谐的校园文化,使经典成为服务于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不是脱离历史发展的抽象观念。在现阶段开展德育工作应当重视我国传统儒学道德思想的优秀内涵。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创新思维,充实和丰富小学德育工作的新内容、新方法,提高德育实效性。
黄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