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真正的目的 [复制链接]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6 12:05:1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教育需要这样的“忽悠”

近日,在首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扬节目《我是先生》的舞台上,43岁的河南高中班主任梁国顺因全班65名学生57名考上一本,被称为“高考战神”。在节目中,梁国顺亮出了他的教学利器——“跟老梁,有肉吃;信老梁,差生强;顺子班,狼王梦”,正是这三招“忽悠”兵法,把差生“忽悠”强,把优等生“忽悠”得更牛。可以说,每一个优秀班级体的背后,都有一个懂得教育艺术的班主任。

“全国教育书育人楷模”——83岁高龄的著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漪也说过类似的话:一个班教好一二十个学生是不稀奇的,要教好每一个学生,那是千难万难的。当好老师,要有能力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

能否“教好每一个学生”,这的确是判断一个教师水平高低的一项硬指标。梁老师不但能“把差生‘忽悠’强”,而且能“把优等生‘忽悠’得更牛”,这的确是一个高水平的老师。在高水平的老师手里,学生只有差异,不存在好坏之分,不但能把“好”学生教好,而且也能把“差”生教好;基础好的班级他能带得更好,基础差的班级经他之手,能在短期内发生较大变化,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在现实的学校管理中,衡量教师水平高低的标准却与此大不相同。有些被标榜为所谓“名师”的,实际上是学校刻意包装出来的,他们只能教好学生,教不了差学生。分班时学校为了照顾他们的名声,故意向他们倾斜,将基础最好的学生分到他的名下。这样,他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将学生教好、带好,年复一日,最终成就了自己“名师”的称号。试想,如果平均分班,如果让他们教全年级最差的班,最终结果又将如何呢?

诚然,学生之间无论智力水平,还是学习基础,都是有差异的,正如于漪老师所学的那样“要教好每一个学生,那是千难万难的”,尤其是把差生教好,那更是难上加难。但是正因为其难,才成就真正的名师。我相信,于漪老师做到了,梁国顺老师做到了,那些真正的名师也做到了。

怎样“教好每一个学生”?于漪老师的宝贵经验是:“要有能力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胸中有书、目中有人”。

“胸中有书”是教好每一个学生的前提,是指教师必须具备本学科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所教学科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并能根据教育教学的规律,灵活运用和处理教材,把教学内容讲清楚,讲明白,高效完成教学目标。梁国顺老师说,他一边研究考试大纲,一边琢磨试题分析,还把一本纯英文版的美国化学教材翻毛边了。

做到“胸中有书”不难,但要在教学活动中做到“目中有人”,却非一日之功,这也是真正的名师和普通教师的分水岭。梁国顺老师借鉴了赵本山小品“抓住观众的心理”的表演精髓,他说“抓住学生的心理,才能知道他们在想什么,然后把孩子们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接下来帮他们想办法、解决问题,在这种环境下,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有些老师在平时备课时,照抄现成教案,不认真研究教材,不研究学情,不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一味地求深、求难;课堂教学中,只顾表演教案内容,拼命灌输知识,不关注学生的听课反应,不过问学生学得如何,所有学生是否都已学会;考试成绩出来了,只关心学生考分的高低,不去认真分析考分背后隐藏的影响学习效果的心理和习惯等方面的因素;学生的行为出现了偏差,只知道一味的批评、训斥,乃至体罚,不去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把思想工作真正做到学生的心坎上……,这种种“目中无人”的教育行为,怎么可能把“所有学生都教好”呢?

“目中有人”要求教师把“教书”建立在“育人”的总体目标之上,“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真正的目的。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不能把学生当做教师谋取名利的手段,而是要把学生当做教育的最终目的。正如罗素所说,一个理想的教师必备的品质是爱他的学生,而爱的可靠征兆就是具有博大的父母本能,如同父母感觉到自己的孩子是目的一样,感觉到学生是目的。他强调,教师爱学生应该甚于爱国家和教会。因此,教师只有真正发自内心的爱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灵世界,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的细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才能做到“目中有人”,也可能最终成为真正的名师。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11-28 04:48 , Processed in 0.02275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