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充分利用语文课课堂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复制链接]

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2-21 15:58:1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充分利用语文课课堂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一)、情境的设置
      语文教材里的每一篇文章从形式到内容、从语言到思想都蕴含着人格教育的内涵。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离不开情境的熏陶和场景的渲染,语文教育恰就包含了这样的特点。教师根据不同的文章内容,可创设不同的情境,以激发学生读好书、做好人的强烈的上进心。学习诗歌,从屈原到杜甫,从现实主义到浪漫主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诗的殿堂,领悟古人的风骨。学习散文,从韩愈到袁枚,从骈体到赋体,创设情境,带领学生体味文体之美,领受人文的滋养。
      比如学习讲授《记念刘和珍君》时,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⑴为什么开追悼会作者“独在礼堂外徘徊”?“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而又“实在无话可说”?
⑵怎样领会“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的含义?
⑶作者是怎样评价刘和珍的牺牲的?教学中,我诱导学生从“情”的结穴点,引导学生潜心领会全文的感情基调和写作动机;以“议”领“叙”,指导学生理解为黑暗社会现实而哀痛、为反对黑暗现实的斗争而幸福的警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课文中作为“哀痛者”和“幸福者”的行为表现,自然过渡到第三个问题,引出作者的赞颂:“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
    2  通过明确教学目的,学生的情感、目标等都达到最佳准备状态,从而在提高整体阅读能力的同时,大大增强了德育的跨度、力度和实度。  

(二)、培养的过程
       每个人健全人格的形成都不是一下子完成的,它依赖于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一节又一节的过程感染,有助于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鉴赏法国小说《项链》时,我曾出了一道题让学生思考:假如那晚项链没有丢失,路瓦栽夫人能得到幸福的生活吗?在我的提示引导和点拔下,学生通过多样具体、生动有序的讨论探索活动,进行独立分析理解、探索解决疑难。最后,大家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路瓦栽夫人的悲剧性命运由当时社会的金钱关系所致,而经济地位低下又注定了她在那样的社会中是难以为富人所容纳,其自欺欺人的做法只能得到富人短时间的喜欢,其悲剧是必然的。随后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探索结果,探讨为人处事的内涵和方法,并进行自主学习,自我完善,归纳总结。出了学习心得。像这样文章在高中语文教材里有很多:《〈呐喊〉自序》《〈宽容〉序言》《庄子:在无路可走的时候》《史记屈原列传》等,这些课文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人文特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稍加引导,他们就能从中汲取对自己成长有益的东西。学生就是通过这样一节节有意义的课形成了自已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情感激励
       人是情感动物,在他的一生中,智力因素起着重要作用。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也是健全人格不可或缺的部分。
      学习《祝福》时,学生曾对鲁迅《祝福》中的“鲁四老爷”这一人物形象颇有争议,不少同学认为他没有在经济上剥削祥林嫂,也没有在肉体上侮辱祥林嫂,是一个本身也受封建思想毒害的不坏的人。对此疑问,我引导学生从鲁四叔的地主阶级的本质入手,通过着重分析祥林嫂的死因,使同学们深刻认识了鲁四叔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封建礼教卫道士,是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是应积极力批判的对象.
    学生还问过这样一个问题:“《荷花淀》中‘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中的句号改为逗号岂不更合适?”我把这个问题拿到全班来讨论,学生经过思考后认为“不行,这里的句号表明水生嫂对丈夫参军作战是深明大义、坚决支持的。这一较长停顿,表明她在忧虑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是合乎情理的。”“如果将句号改为逗号,语意的重点后移了,那水生嫂就成了扯男人后腿的人了。这与课文中水生嫂的形象也是相抵触的。”一个小小的句号写出了真实的感情,同学们在质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抗日人民拳拳的爱国之心和“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深深感动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6-2 22:32 , Processed in 0.016609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