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要求我们在音乐教学中一定要抓住音乐美这个珍贵的内核,除了要用美而丰富的音乐教学内容感染学生,用灵活有效的方法去激发学生,关键还要用音乐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正如《音乐课程标准》中所描述的那样: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表现形式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现的真菩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而新音乐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有机会听了许多中小学音乐课,其中还有很多是市、区的优质课,赛课的优秀课例,应该说都是各地推出的优秀教师任教,从这些听课过程中得到很多收益和启示,但从中也发现了老师们在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的同时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就是音乐课的自我迷失,即一些课上成了缺乏音乐的音乐课,而更多的上成了语言课、表演课、活动课、思想课等。这样的音乐课缺少了音乐学科的特点,没有音乐的音乐课,意味着真情与个性的消失,想象与创造力的消失,而这种现象在音乐课的欣赏教学和唱歌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这些现象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讲解,忽略从音乐作品本身入手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不管音乐,不管唱、听,也就是说不管音乐本身,甚至有的老师只要抓到一点与作品有关的资料,就大讲特讲,冗长的作者介绍,时代背景介绍,内容介绍等,还有一些教师过分强调音乐故事、人物轶事传闻的介绍,而置音乐本身于次要地位,结果是学生听了故事,强记了人物,而没有充分的时间欣赏音乐和学习音乐,对自己欣赏的音乐没有什么记忆。从与授课者交谈中了解到其中的原因,在音乐新课程实施以来,大家都在努力实践音乐课程标准。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了音乐学科是人文学科,在提倡人文性、实现所谓的人文关怀后,有的教师没有认真深入地去学习课程标准,比较肤浅地去理解新的课程理念,但是在课堂上又想充分地层示新的理念。这种现象在公开课、研究课或者赛课中比平时教学显得更为突出,因为教者力图表现出新,表现出改革后的“高档次”。而年青教师比老教师显得更为严重,他们或者是并未真正领悟先进教育思想及新课程理念的真谛,或者虽然有些理解但缺乏专家引领,没有更好的方法去实践它,只是在新与旧、破与立的中间地带进行迷茫的探索。他们在大胆地、过头地否定以前传统教学中的东西,认为只要涉及了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多欣赏了一遍作品,多教唱了一遍歌曲,便认为是回到“传统型”教学,就会没有新意,没有创造。所以在教学中只要涉及与音乐相关的介绍,就叫学生谈认识、谈文化、表决心,认为这样便是体现了人文性,于是教学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远离音乐的偏差。教师忘记了音乐课应该以音乐为主体,因为再美的音乐,语言的描述是不能充分表现出音乐的美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作简要的提示,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欣赏、以音乐来教音乐,美妙的音乐莫过于以其本身美妙的乐声来引人共鸣。 二、过分注重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忽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确实解决了音乐教学中的许多问题,使我们的教学显得更加生动,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但一些老师用多媒体代替一切。如欣赏教学中,以画面来解读音乐,用配音来解读音乐。教师生怕课堂会“冷”下来,在听第一遍时就配上美丽的画面,配上解说词,让所有学生都随着教师的“引导”进入教师的统一“思维”,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欣赏画面和听解说,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进入音乐、听赏音乐。学生的想象力、奔放的音乐激情被束缚,音乐成了画面的配音,一些名曲被几个简单的画面诠释了,音乐课失去了听觉艺术的价值。更有甚者,将视唱练耳等也引入课件,代替了教师的范唱,音乐老师成了不愿唱歌,不愿弹琴,不愿指挥的音乐老师。教师的表情淡漠。其实,音乐教学的特殊性使音乐教师的专业基本功显得非常重要,在学生的音乐学习中教师的示范显得更为直观和直接,有的老师的专业水平不够高,但学生并不会以非常专业的眼光来评判教师,只要老师能直接地、很投入地参与,他们会为之感动,如果教师都对所教内容、所涉及的作品表现出一副旁观者的态度和冷漠的表情,学生能真正进入音乐吗?如果什么都用多媒体,那不是凡能上机操作者就能当音乐教师?有位老师曾这样感叹:“这样的多媒体课让人想起假唱和放映员”,这样的音乐课,使音乐教学真正迷失了方向。 三、重活动、重综合、轻学生对音乐的体验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欣赏教学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新的音乐课程理念要求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注重音乐实践,于是一些教师精心设计了各种活动,可以说活动在音乐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学生也是非常喜欢的,但一些教师设计的的活动却与音乐没什么联系。很多以唱歌为主的课更是,特别合唱歌曲本来就很难学,但很多老师在歌曲还没有学会,歌词也记不住的情况下非要让学生创编,表演,分组讨论,要求不具体,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过程没有音乐,或有音乐也只是一个搭配,而不是考虑怎样去关注和倾听音乐,应该怎样去表现音乐。教师应该围绕教学内容去设计怎么让学生学得有趣,例如在执教《其多列》(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一位教师设计了小朋友和侗家儿童对歌的环节来学习二声部,非常有趣,学生不仅较快地学会了歌曲,还在设置的情景中唱得很有感情。 学生参与音乐实践的方式很多,但应该特别提出的是,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既要注意参与的可能性、普遍性,也要注意内容的音乐性,更要注意音乐自身的艺术性。 其次是学科综合的问题,提倡学科综合是对的,综合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音乐学科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教学中教师要明白为什么综合,怎么做。有一堂音乐欣赏课,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一首曲子,一开始听就叫学生作画,学生到底有多高的水平?有的学生为了画得更好,已经不在乎音乐了,有的学生不是很会画就很着急一阵乱画,等乐曲听赏完毕,教师开始寻回观看,选出“好作品”让学生逐个上台解读自己的作品,让其他学生评价作品,试问,你上的是音乐课还是美术课,你让学生作画的目的是什么?特别是小学生,听音乐画图主要是用图画表现声音,而不是要求学生画出很具体的,比较完整的作品,复杂投入的画图过程肯定会让学习活动脱离听觉。音乐老师应该明白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任何活动都是以音乐为主线,不能忘“本”。 音乐课程贯彻综合原则,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其一,把包括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文化等在内的音乐教学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充分结合来进行教学;其二,把音乐与包括舞蹈、戏剧、美术等在内的其他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其三,把音乐课程与包括语文、历史、体育、地理等在内的与音乐艺术有关的其他非艺术课程适当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但提倡学科综合是针对原来分科教学引起的一些弊端的有效纠正,一定要适时地综合,有机地综合,不管什么类型的综合,都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万不可生搬硬套、强拉硬扯,防止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 四、重人文、重标题,轻音乐本身 很多音乐欣赏课,教师首先不是引导学生去倾听音乐,感受音乐,分析音乐,而是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课题上或者乐曲的标题上,并做很长的文字介绍。我们很多欣赏课离开对作品本身的解读,只是借用课题或标题来理解乐曲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以标题作为话题,特别一些古典作品、交响乐,我们的中学生可以说对此有遥远的时空之隔、文化差异,还与创作者有着年龄阅历的天壤之差,以及音乐素养的积淀等差异,若听一遍就能感悟到作品的内涵和表达的情感是不可能的,欣赏乐曲片段便去与学生讨论人生哲理、情绪情感等无边际的延伸,这样的教学是在空中建造人文楼阁,丢失音乐本身,这样的教学是不能实践新的课程理念的。但是有的老师却能将新课程理念与自己的教学实际很好地结合,将课上得有声有色,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如引导学生认真欣赏作品;认真倾听音乐主题和音乐的变化;分析音乐的进行、特点;辨别主奏乐器的音色、特点;引导学生模拟其演奏姿势,随着大师指挥乐曲等,感受音乐的变化和对乐曲的理解。逐渐去实现作品与听者的真正对话,引起听者的共鸣。 总之,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不能悖离了音乐本身,音乐课就是学音乐的课,音乐课就是感受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的课,音乐课要有音乐,音乐课要凭借音乐作品进行教学,不要异化和游历,要以音乐为主线,引导学生在音响的刺激下去感受音乐的形象和内容。音乐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学习音乐教育理论、以音乐课程标准为指导,摸索音乐的自我真实,辨析自身实践的是非,真正以音乐连接学生与作者、与作品、与老师的对话。师生共同去倾听感悟音乐,享受音乐。使音乐教学过程真正意义上成为师生共同感受、体验、享受、理解、创造音乐美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