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加强感悟 促进创造―――― [复制链接]

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3-3 09:38:5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创造力不再是天才的标志,而成为一种生存的技能。21世纪是创造性的世纪,需要一大批敢探索、会创新的创造型人才,作为基础教育重要内容的音乐教育,培养创新精神是音乐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都知道,任何音乐作品都是作者潜心创作的(称为一度创作),它是创作者对自然和社会内在情感体验的精神产品。音乐属于表现艺术,词曲作者创作完成的音乐作品要传达给听众,需要表演者的二度创作。此外,音乐属于听觉艺术,是通过声音的各种形态及其运动过程来表现内容的。它随时间的移动,瞬间即逝。这要求审美主体在感受音乐时,要集中注意力,要有较强的记忆力,听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音乐教育要非常重视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感悟是人的智慧和品格发展的一种最重要的方式,是建立了表现为外部信息和自身内部信息结合物的新思想,或是产生这种新思想的过程。很显然,这是创造。因此,加强感悟就能促进创造能力的提高。《课程标准》指出:“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要实施素质教育,要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重视学生对音乐的感悟与表现。

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进行感悟学习,促进其创造能力呢?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为此,我们提出了以下的操作框架:

加强感悟 促进创造

手舞足蹈――体态感悟

逢乐创戏――游戏感悟

赏心悦目――图形感悟

载歌载舞――表演感悟

一、 手舞足蹈――体态感悟

音乐是需要身心感受和体验的,通过身体的运动得到的体验最直接,方法也最简单。而动是人的本能。古人云:“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不足,故手之、足之、舞之、蹈之。”可见,外部动作能表现人们的内心情感,是对人们内心情感的感悟。即最具形象感的动作能起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效。

节奏和旋律,是音乐形象塑造的两种重要手段。培养学生感知节奏和旋律,是低年级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用体态去感悟,是最好的捷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这说明音乐具有动态的特征,应加强音乐运动与身体运动之间的联系。小学生活泼好动,对音乐具有自发的表现欲,而这种表现欲往往会产生一些创造性的因素。因此,充分利用孩子们好动的特点,发挥其“动”的本能,通过学生的行、走、跑、跳、拍手、点头等动作来感知和掌握音乐的节奏,让儿童在手舞足蹈中感悟音乐,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是符合儿童心理的。

1、体感感悟。

即运用身体的活动体会音乐的节奏,让学生把握音乐的节奏感。如教师弹奏乐曲或歌曲,学生边听音乐,边做动作,可采用走步、跑步、或跑跳步感悟节奏;教师弹奏三段变奏曲,学生根据乐曲的变化,用身体动作反应或用手势动作表示;在唱歌或欣赏音乐时,学生能辨别节拍并根据不同节拍做拍手、拍腿游戏。也可根据音乐的需要,变换不同方法击拍或启发学生自己创作;可边欣赏音乐边随节拍做律动、指挥、模仿演奏乐器或随音乐轻声哼唱曲调等。这样,能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和理解音乐节拍的强弱规律,启发他们的音乐创造性思维。

如在教学《玩具兵进行曲》时,同学们随着音乐声不自觉地或拍手,或点头,相信他们已感受到了进行曲规整的节拍特点。当有同学模仿小士兵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路,而我未加制止并投以赞许的目光时,接下来学生的表现更让你眼前一亮。他们一会儿昂首挺胸,踏着音乐迈着整齐的步伐,还不停地变换着手势,敬礼、握枪、吹号、打鼓等等,一会儿又相互嬉笑打闹,做着自己喜爱的游戏,把顽皮的小骑兵表现得趣味十足。不用教师启发,兴奋的学生就感受到了音乐的情绪。于体验情绪的过程中学生享受了音乐的乐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神态及各种动作去感悟进行曲的节拍旋律,也产生了创造的欲望,产生了这么多的创造性动作,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意识。

2、指挥感悟。

小学音乐教育应重视指挥的学习,但这种学习音乐的手段往往被忽视了。指挥可以培养多种音乐素质,并让全体学生通过自身指挥的体验,以手势来表达和检验对音乐的节拍、旋律、速度等所塑造的音乐艺术形象及情绪的理解程度。

在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播放一些音乐指挥家的音像资料,看指挥家演奏音乐的神韵、身韵,指挥家那入情入境、如痴如醉地对音乐的感受。让学生了解指挥家如此入情入境,是深刻地领悟了音乐。如教师选择两首速度情绪不同的歌曲,欢快活泼的《小松树》,和抒情优美的《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让他们试着来,当个摇头晃脑的小指挥家。在指挥中,学生虽不能尽善尽美,但能用四二拍的挥拍图示,跟着音乐的节拍,较准确表现音乐。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发现欢快活泼的歌曲挥拍动作是跳跃富有弹性的,以点为主,而抒情优美的乐曲则比较柔和,连贯,如波浪一般,这不能不说是学生感悟的结果。而学生的这种发现,对于他们来说是新的,这何尝不是创造的体现呢?

二、逢乐创戏――游戏感悟

音乐教学中的活动就是游戏。游戏是孩子表现生活,学习生活的重要方式。创设音乐游戏,能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提高音乐感受力,加深对音乐的感悟。

1、     先游戏,再音乐。

这是因为游戏能提供直观感性的材料,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能缩短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游戏能创设教学情景,增加教学情趣,能激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这样的游戏内容,要更多地从生活中去寻找。苏霍姆林斯基说:“到艺术语言发源地去寻找,即到大自然,到美的世界中去寻找……”

如在《火车开了》一课学习中,我让学生想像正在奔驰的火车的声音,想像这列火车由远方开来。我加以点拨,引导学生通过身体各种感觉器官的活动,充分运用节奏、速度、力度的变化来体现火车途经各站的情景,如进站时的渐慢,出站时的渐快,以及途中的匀速。然后在学习《高高兴兴上北京》节奏时,就有学生提出来,三段音乐可以这样处理:一三两段慢速,用走步来表示;第二段快速,用小跑步来表示,因为火车启动和停下来速度慢。我对他的想法加以肯定,也请同学们来实践,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这时,再因势利导,让学生扮演司机、列车员、乘客等各种角色,把节奏表现得更为形象,富有真实感。最后,有学生提出要把这列“火车”开出教室去,我也同意了,让孩子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可见,从学生的生活中选取适当的内容,把这种内容告诉学生们,他们便能够理解;要求他们用音乐来表现这些内容,他们就能够自己去进行音乐的创造。因此,在音乐教学之前,进行与所教内容有密切关系的游戏,为学习新知作一些铺垫,能促进孩子对新知的感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节奏的处理是他们感悟的过程,把火车”开出教室去则是创造的表现。

2、边音乐,边游戏。

儿童天性好动,他们往往不满足于仅用模拟的游戏来表达情感,不满足于安静地听音乐,而更喜欢补充一些动作和游戏的内容,这更符合儿童表达情感的特点。这些补充的动作和内容并不在于准确和优美,而在于与音乐情绪的吻合。

教师选择适当的音乐,当音乐响起时,学生可以在教室内任意创造动作,并随意走动;如果音乐停止,可以请学生维持音乐静止时的动作,也可以用某个指定动作静止,甚至可以做机器人的动作,做快动作、慢动作等等,直到音乐再次响起时再继续创造动作,或滑稽、或优美、或跳跃、或笨重,教室内充满欢声笑语。在学习《闪烁的小星》中,我让学生玩模仿小星星的游戏。在音乐声中,大部分学生用五指的张合表现小星星一闪一闪眨着眼,也有三五成群跺脚蹦跳追逐游戏的。当一遍音乐结束时,请学生摆个造型定格,这时学生充分发挥了自主性,创造性,有忧郁的小星星――托着下颌想心事;有快乐的小星星――张嘴作大笑状的,学生充分感受到了音乐明快欢乐的情绪,表现了可爱的小星星的形象。学生在音乐的响响停停中,自然地跟随音乐节奏律动。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悟到了音乐所包含的情感,又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这种闻乐起舞的游戏方式,将游戏和音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学生的感悟深刻了,同时促进了创造的产生。

3、先音乐,再游戏

音乐游戏离不开音乐,在活动之前,让学生认真地聆听音乐,才能感受完整的音乐艺术形象,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在反复聆听的过程中,在教师适时的点拨下,学生心中酝酿着该如何进行游戏,避免了无所适从或盲目活动的现象,使游戏与音乐的结合更为自然。

如:让学生欣赏一段低沉、缓慢的乐曲,让孩子们插上思维的翅膀去想象。他们听后,会认为是笨重的大象、顽皮的狗熊、懒洋洋的肥猪及慢吞吞的乌龟等。他们的想象是正确的,因为这些动物都是笨重而缓慢的。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动作,孩子们在音乐伴奏下互相游戏,表现各自想象的动物如何在一起玩。在教师不断的肯定鼓励下,学生对音乐的感悟更深刻了,想像更丰富了。而想像是创造的翅膀,在这过程中,丰富的想像促进了学生的创造。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12-1 07:39 , Processed in 0.02689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