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与奇迹 历城区华山姬家小学 李翔波 第56号教室是一个充满奇迹的地方,在这里,孩子求善、求真、求美,将教室打造成一个最温暖的家,甚至将这种温暖延伸至生活;在这里,孩子们主动追求学习上的卓越,会学、活学、乐学,将教室变成一个学习的乐园,甚至勤于去发现乐园之外的世界;在这里,孩子们优质闲暇时间,将教室塑成艺术的花园,甚至将这种艺术的乐趣带给周围的人……这一切奇迹的创造者,来自于一个被信任的善良老师和一群被信任的善良学生。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信任的力量以及道德的培养。 在雷夫和他的学生们打造最温暖的家时,雷夫敏锐地发现“这年头,大多数的教室都被一种东西控制着,那就是‘害怕’。”确实,在教室里,作为老师的我会时常害怕控制不住孩子们任性妄为的行为,怕说话没人听,怕场面控制不住,为此我有过沮丧,有过对学生歇斯底地批评,也有过对家长的告状……而孩子们也处在“害怕”的情绪中,一见到老师的身影,就变得安静乖巧,一听到老师要与家长电话联系,连忙哭着认识错误立马改正,而有些学生下课声音是高八度,上课却谨慎小心,唯唯诺诺,判若两人。可雷夫却提醒道“不要把害怕当作教育的捷径……我们应该用积极的态度与耐心来面对问题,打造出立即、持久,而且凌驾于恐惧之上的信任。”他重视“身教”,用竭尽所能地说到做到,用合乎逻辑的惩罚,用谦逊温和、认真勤勉的态度,成为了孩子们可靠的肩膀,成为他们的榜样,让信任取代恐惧,为“温暖的家”打下了心理基础,因为这个心理基础,也是使得雷夫的各种教育计划如阅读、写作、体育、数学、艺术等能够顺利开展的原因之一。 “信任只是一个好的开始。”正如雷夫书中提到:“老师可以带班,但决定这个班级优秀或平庸的,是班上的学生。”在短短的2年教学经验中,我就感觉到来自于对班主任信任的力量。同样是对学生的个别教育,当我对学生的教育产生不了效果时,我会要求班主任的介入,效果会有所不同。又如班主任的课堂学生显得比较投入或者守纪律。或许这两个例子的证明不够严密,但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在教育效果上确实存在差异。为解决问题,正如大多数老师一样,雷夫将目光投向良好班风的营造,并不断寻求最好的方法。 他找到了!他将“道德发展六阶段”作为他的道德教育指南,引导学生向更好的人格发展,进而促成他们的学业成就。书中,雷夫对“六阶段”生动的分析以及实践运用,突然让自己恍然大悟,我的教育使我大部分的学生处于“我不想惹麻烦”和“我想要奖赏的”的阶段,而对于这样的状况,我却显然有点满足,因为我的目的就是“你们最好少给我惹麻烦,你们为奖赏多拿星星,这样就不会场面混乱!”然而矛盾的是,我又极其希望学生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自觉遵守纪律,能拥有一颗体贴他人的心,可是雷夫的教育计划以及道德渗透教育,让我知道自己做得远远不够,同时也明白原来事情没这么简单!“让学生们拥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才是道德培养的最高阶段。我钦佩雷夫老师的教育热情以及向困难挑战的毅力,进而更相信信任的力量,因为他的信任,他不会降低对学生的期望标准,他愿意尽力而为,因为他的信任,学生愿意努力尝试,去完善突破自己。 在这本书中,感动以及受启发的地方很多,雷夫身上体现出的师德,是我们的榜样,他对不断促进自己专业成长的热情,是值得我们推崇的,他对教育的理解,是值得我们体味的,以及他优质的闲暇教育方式,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