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观看了特级教师李吉林《在教育科研的路上为儿童探索30年》视频报告,对教育科研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教育科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依靠广大教师,发挥教师的创新精神和自主意识。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提高的关键是教师。学校工作上台阶的关键是造就一支具有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科研型的教师队伍。教育科研的过程,是研究者知识结构的重组的过程;是教师反思、学习、实践、总结的过程。我认为,要搞好教育科研,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认识,积极营造教育科研氛围 提高中小学教师对于教育科研的认识,使广大中小学教师知道中小学教育科研到底是什么,弄清楚“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中小学教育科研观念。只有提高了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认识,他们才会不再感到教育科研是神秘的,才有可能去尝试。学校可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教师通过实地考察、观看录像,或邀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向教师传授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同时,学校也应积极营造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鼓励支持教师开展科研活动,为他们从事教改、教研提供宽松的环境,引导广大中小学教师树立“教育科研是教师生存的必备素质”、“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课堂是教育科研的主阵地”等教育科研意识,真正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 (二)创造条件,倡导教师分层参与科研 课题研究不是无米之炊,它的开展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因此,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学校要加大投入,合理购置教育科研活动必需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为教师大胆探索、锐意科研创造必要的条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也要改变“全员参与”的盲目导向,倡导教师“分层参与教育科研”。即对于新上岗的教师,组织他们学习教学理论,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或者在老教师的传帮带下,促使他们尽快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并鼓励他们尝试对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直接性问题”,如“学生成绩差”等进行探索。对于有一定教龄或“中间层”的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围绕学科或年级确立小课题,通过探索将教育理念、研究成果转化为具体实践时遇到的“应用性问题”,如“启发式教学如何操作”等进行研究,不断提高自身教学和科研水平。对于骨干教师,应注重在总结成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选择符合自己教学个性的课题,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回顾和探讨等“反思性问题”的探索,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形成特色的教学模式思想。 (三)注重过程体验,大力推广科研成果 中小学教育科研最显著特点,是教师的广泛参与。中小学教师要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与教育科研结合起来,真正把课堂作为教育科研主阵地,及时写教后记、反思笔记,开展案例分析、教师对话,撰写教学心得、教育札记和教育科研活动中的切身体验,来提升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理解,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同时,课题成果的推广也是教育科研工作中重要的一环。中小学对教育科研的成果推广也要注意由点到面,由部分教师到全校教师,甚至到更大的范围。在科研成果推广的过程中,要力求实效。 (四)建立有效管理机制,推进教育科研持续发展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基础差,困难多,其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一方面需要教师大量的学习积累,不断反思实践;另一方面更需要学校和上级教育科研部门建立起有效的教育科研管理体制,保证其持续、健康的发展。中小学教师进行科研活动,科研能力与水平是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其中,教育学、心理学、具体学科的系统知识是开展科研的基础,而科研方法、资料处理的娴热掌握则是科研科学性的保证。因此,中小学可通过四个途径来达到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目的:其一,组织教师自学或者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讨论,结合各科实际‘缺什么补什么”,保证科研能力强化的针对性;其二,把有一定科研基础或者科研成果比较突出的教师送出去培训,接受正规的专业训练,回来后再通过二次培训的辐射,使大多数教师达到提高科研能力的效果;其三,邀请专家到学校进行科研指导,通过教研活动、系列讲座等逐步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其四,鼓励教师自己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教育科研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提高科研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