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课堂教学改革的三点建议 [复制链接]

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3-10 08:36:5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课堂教学改革的三点建议

彩石中学 张峰

教师教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外因,而愿意学习则是内因,教师的工作有千头万绪,归根到底都是让学生学得快、学得好,在执教过程中,应该把“学”作为检验“教”的主要标准,从研究学情入手,探索方法,千方百计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努力为“内因”变化创造出最佳的外部条件,促进教学成绩的提高。为了使学生学得更好,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供同行参考:

一、心理换位、角色转换

心理换位,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教”的角色,另一方面,教师以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为前提,以学生的目光去审视将要学习的新内容,扮演着“学”的角色,和学生一道成为新知识、新技能的探索者。教师把“教”和“学”两种角色集于一身,灵活转换,进出自如,求得与学生思维“同步”。想学生所想,辩学生所疑,解学生所难,改学生所错,乐学生所乐,忧学生所忧。更好的实现与学生的心理沟通,成为学生的化身,去实现化难为易,消除疑虑,消除障碍,战胜遗忘,从各方面使教学取得好效果。

角色变换是先会的完全可以成为后会的老师,让一部分学生给别人解答问题,可以充分享受“为师”之乐;另一部分学生因问题被解决了,而生茅塞顿开之感,这一点在复习阶段尤为明显,教师通过兵教兵活动,可以省去许多重复性劳动,学生有时还可以成为老师的老师,让学生体验一下教的难处,老师感受一下当学生的苦处,增进相互理解。

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每届学生,每班学生,由于个体上存在差异,基础状况不尽相同,所以我们的教学不能一刀切,必须采取分层次、分类递进的办法。因此,一接手一个新班级,便迅速了解学情,可将学生按程度不同分成三个层次(三个小组),第一组是优等生,第二组是成绩知道的学生,第三组是学习有较大困难的学生,然后,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实行分层教学。

1.预习环节

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主要源泉。在讲授新课时,要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预习。开始时,第三组的学生看不懂,甚至不会看书,这些同学处于迷茫困惑的状态,因此,

(1)对第三组学生要帮,针对学生“读不惯,读不通,读不懂”的情况,可提出一系列有趣的问题,搭设阶梯减缓坡度,列出提纲指导他们看书,帮助他们读懂课本上的内容。

(2)对第一、二组的学生,要求对概念熟练掌握,对法则、定律公式要知道如何归纳,并亲自推导,对例题要亲手演算一遍。通过分组预习,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课堂教学环节

首先注重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刚开始时,学生没有提问题的习惯,提不出问题。问学生有什么问题时不少学生只能答哪些懂了,哪些会做,哪些不会做。提不出较有深度的问题,学生的学还处在被动状态,没有进入积极的探索思维状态,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上多问多答、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提,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改。

课堂提问改“点将式”为“民主式”。谁想通了谁发言,不必考虑对与错,学生回答后,教师表急于判断其正误,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各抒己见。使学生享受到探索真理的妙趣,直至养成一个经常问“为什么”的习惯。

从表面上看课堂讨论费时间,秩序有些“乱”,实则这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课堂讲授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渠道。讲授过程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开展课堂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明人陈献章说:“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

爱因斯坦也说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重要,”也就是说,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思考,要能发现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现象、对事物、对课本大胆质疑,并设法获得科学的结论。

3.作业巩固环节。

练习是巩固概念、提高解题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是对已学知识技能和运算情况的检验。所以练习是课堂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作业也采取分类、分层次的方法进行训练,也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础性和有一定难度的作业各半;第二层次是基础性作业为主,配备少量的一定难度的作业;第三次层次是基础性作业。作业中可发挥优秀生的帮教作用,辅导有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三个层次的作业各有特点:第一层的题目让优秀生“吃得饱”;第二层的题让多数学生“迟到了”;第三层的题目让困难的学生看到希望“还想吃”。分层次布置作业,给学生“分餐能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检查、补漏、提高环节。

在分层次时,根据学生的实际,实事求是地确定好每个层次学生奋斗目标。目标是教与学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其归宿。对于每单元测试及时做出质量分析,搞好查缺补漏工作,促使学生全面提高。

三、“启迪”小结、设疑激趣

教育心理学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托尔斯泰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那么在小结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建议尝试以下几种方式:

1.设疑。即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这个问题常常是下节课要探讨的,让学生带着疑问结束一节课的学习,从而激起他们主动探索的兴趣和急于知晓的心理。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方”可以给出如下的题目:如果有一张非常宽大的厚度为0.1毫米的纸,问对折100次,达到的厚度大约是多少?再如,让学生思考棋盘上的数学问题等。

2.伏笔。即在讲授某一知识时,有意留下一个“尾巴”使学生感到言而未尽以引起他们探讨“未尽”的好奇心,为今后的教学设下伏笔,例如:讲完等式的性质后,问不等式也有这些性质吗?

3.引申。即根据讲授内容,用各种方法把问题不断引向深入,引导学生运用讨论、对比或其他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借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激趣。即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或采用新颖有趣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兴趣,

巧设悬念、设疑激趣的启迪式小结,就是造成悬念,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之盼望“且听下回分解,教学要教有余地、教有余味,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5-2-21 22:14 , Processed in 0.016336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