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习朱小蔓《小学儿童情感发展与教师教育道德敏感性》 [复制链接]

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6-27 19:35:0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学习朱小蔓《小学儿童情感发展与教师教育道德敏感性》

龙山小学洪范分校  谢秋兰

    通过学习朱小蔓老师的讲座,我了解到教育不仅在于一定的塑造和规范作用,更是在唤醒,激起和促进精神自立的过程中鼓励和培养其自我领导。

    今天的课堂与一二十年前的课堂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从硬件上,我们可以看到电脑、投影、白板、互联网设备,这些已经成为很多课堂基本的配置。再看学生,如今的学生大多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如果成人不能紧跟时代信息的发展,很快就会无法听懂学生的语言。科技快速发展,世界各地发生的事件可以在第一时间传播到地球各个角落;“慕课”的出现,使任何一堂高品质的课都可以通过在线播放被全球人共享。此时,如果教师依然以知识的权威自居,把教学主要任务界定为知识传授,恐怕就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朱小蔓老师提出,品德的形成,不能和人的其他能力的发展孤立开来,而是促进包括认知、审美、创造力等在内的整个素质的发育和丰满。教育是要培养具有自主发展能力的生命个体。因此,教师情感教育的能力,实则是尊重和培育学生主体性的能力。这种主体性,并不单指学生独立的个性,因为过度强调个性的独立性恰恰会带来学生过度的自我彰显以及对他人关系的漠视。主体性包含了学生的情感和道德的养成,主体的人在日常行动中处处体现精神的独立和自由,并由此获得理解和关心他人情感需求的能力,可以创造性地建构和谐的人与人的关系。情感和道德感密不可分,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获得的情感,实则是一种道德感。道德感在生活中起着使人高尚的作用,没有他人,任何真正伟大的东西都是不可能的。朱小蔓在研究俄罗斯伦理学家季塔连科教授的思想中发现,情感并不仅指道德情感,而是包括人的直观感觉、情绪、各种感受体验、情绪情感性认知等,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情感范畴。季塔连科认为:“情感是复杂的、多级的、深刻的道德心理机制,人的积极性、自我发展正是通过这一机制表现出来……情感是人的社会活动中的复杂的探索机制,而这种机制是获得道德观念的根据和最初的渊源。”

    内在情感和精神世界丰富并保持开放性的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需要,关注儿童的情感(包括情绪)表达,敏锐地发现学生沉默、对抗等消极情绪背后的精神活动,并创造性地寻找到把学生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行为动机的契机。这就需要教师不仅关注学生外在的学习行为,更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需要教师具有情感的敏感性,需要教师自身是情感饱满丰富的人。

    在学校教育中,如果没有师生关系的建立,孤立的教和学都是不存在的。但是,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并不是在课堂中天然生成的,师生之间如果没有真实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开篇即提出,不顾他人的情感和理智倾向的师生关系,不是真正的社会化关系,只能是一种工具性的关系。把教育的目的理解成培养完整自主的人,并不意味着人可以在孤立于他人的环境中发展。相反,人是一种关系性存在,人的发展不能离开他人而单独实现。现代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师生之间教育关系的实现,教育的发生建立在师生交往基础上。教师在师生交往中发展其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能力。

    人们可能会说,教师和学生只要进入课堂,进入学校这个场域,他们就在进行着师生交往。殊不知,缺乏了师生之间精神交流的师生交往,实则只是师生之间的事务性接触,而谈不上真正的师生交往。师生交往虽则发生在师生之间共同生活的场域空间及每一个日常交往细节中,但同时至少具有以下的特点:师生交往体现在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师生交往中情感和思想的真实性;师生交往中教师处在主导的地位,教师需要去敏锐地挖掘、发现学生潜藏的情感和思想,进行引导,使之得以外显和表达;师生交往是师生发生思维和情感共鸣基础上的价值共享以及对善的追求。

总之,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情感发展,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教学的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5-2-26 03:32 , Processed in 0.02729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