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校共育,共促学生健康成长   [复制链接]

Rank: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08:35:3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家校共育,共促学生健康成长

平阴县少岱小学  石允平

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会使学生有不同的性格和习惯,那怎样让学生在家里也有个好的环境教育呢?在此,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我谈一下自己对该问题的一点看法和做法。

一、家校共育的必要性。

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养教失调的问题。一些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孩子的物质生活、衣食住行自已责无旁贷。只要能满足了孩子的一切物质需求,就算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只要给孩子交了费,把孩子送进了学堂,就是履行了自己的全部教育义务。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他们要么只注意对孩子物质生活的照顾,而忽视孩子的学业品德,把教育的任务全部推给学校;要么是对孩子的事情不热心,只顾忙自己的事。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爱理不理,不和孩子谈论问题,对孩子的学习不督不促,更谈不上帮助。甚至在孩子要求帮助时,也总是随意推脱。只有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酿成大错时,才没头没脑地加以训斥,而平时只要看孩子表面没事,就撒手不管。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

二、本人在家校合育方面的尝试。

(一)家长会是学校、家庭教育者双方相互交流思想、共同寻找教育方法的重要途径,学校组织的每一次家长都要充分重视。以本学期的家长会为例,我做了如下工作:

第一、向家长做半学期的工作汇报。家长会上,详细分析了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校及班级的常规管理,从学校的规章制度、学生在校表现、学习习惯的培养,安全教育及家长与学校如何有效沟通等向家长做了详细的要求和说明。尤其强调家长要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相互了解,沟通情况,做到与学校教育相对同步。督促孩子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不提与学校相矛盾的要求,不当着学生面非议学校,埋怨、责怪老师。

第二、在家长中树立典型。家长会上,在事先沟通的基础上,我请班里表现突出的同学的家长做经验介绍。我们在家长中树立典型,其实就是请家庭教育有成效的家长为家长们上课,让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介绍自己是怎样教育子女如何学做人、如何对待分数、如何配合学校培养学生成才的经验。活生生的经验介绍,比任何事实都有说服力,家长们听了受益匪浅。

(二)针对一些差生家长因子女的学习成绩差或品行不正而丧失信心,连家长会也不敢来参加的情况,对个别家长采用单独约谈的方式,这也是家校合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无论是教师家访还是家长来校,与家长约谈都得是有目的、有准备、有计划地进行的。约谈前,教师要做准备。在交谈中, 通常教师简要、全面地汇报孩子这段时期在学校里的表现,着重谈孩子的进步和优点,展示孩子的作品,并提出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约谈也可集中讨论孩子发展的某方面问题。

(三)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及时进行电话、短信交流。

我从接到学生的档案起,认真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文化修养、家庭环境,以便做到心中有数。改变以前家长打进电话询问分数的情况,主动出击有目的地给一些家长打电话。我打电话给家长的宗旨是:多报喜,巧报忧,并指导家长适当地与孩子进行亲子沟通,以提高孩子的身心、人格健康,及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一旦发现学生不按时到校,半小时之内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学生去向,有时家长自己也不清楚孩子的去向,我则毫不气馁,通过询问别班学生而找到本班学生。以后,学生想逃课也得三思而后逃。再比如,学生考试得了好成绩,发个短信报喜,家长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得到老师的关注;学生身体不舒服,及时打个电话通知家长,家长会觉得老师工作细致,孩子交到老师手上放心。长此以往便捷、快速地主动打出去的电话联系,不仅将学生出现的异常表现或不良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而且让很多问题也得到了及时解决,还能促使家校和谐发展。

总之,我认为,尽管大多数家长不是专业教育工作者,跟他们沟通是非常必要的,他们与孩子朝夕相处,对孩子的了解可能更准确,更深入,还有的家长可能在教育观念上有些合理的意见。经常与他们沟通交流,不仅有利于充分调动家长主动与教师配合教育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本人开阔思路,博采众长,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相信,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一定会促使我们的家校和谐发展,一定会谱写出和谐教育新篇章。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12-5 10:12 , Processed in 0.01759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