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校携手 促习惯养成 [复制链接]

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1 00:12:1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家校携手  促习惯养成

平阴县玫瑰学校   孙洋洋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是知识竞争的社会,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创新的教育。现代社会,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是家中的小皇帝。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几乎成了所有父母最大的心愿,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人们对教育的关注视线也正在转移,越来越注重基础教育——幼儿教育已成为被关注的焦点,抓好幼儿时期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俗话说:“要想学会做事,首先学会做人!”多年的幼教实践告诉我,要想教有所获、学有所成,关键的基础和前提是要抓好幼儿期的德育教育。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的自私、粗暴、无礼任性等行为随处可见,特别是在家庭中这种现象表现得更为严重。如争抢玩具,这种行为大部分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样样事情依着自己的孩子,犯了错也是心疼,不去批评指正,但现在的孩子是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任何社会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下一代提出道德方面的要求,社会的发展对人道德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当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到人才、人力资本决定一切的阶段,人的素质,国民受教育的程度,人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将直接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所以许多国家把调整教育目标作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对策。而在培养目标中,又将培养年轻一代良好的思想品德放在首位。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因此我们应抓住孩子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培养良好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使孩子终身受益。那么作为家长和教师该做些什么?如何去做?

一、树正确观念

现今独生子女普遍,家长应正确对待孩子的行为,纠正错误的教养方式,树立正确的观念,不能抱有“他打你一拳,你也还他一拳”的错误心理。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家庭对儿童个体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是通过家长的教养行为来实现的。因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一般是最坦率而无掩饰的。孩子模仿性强,辨别力差,家长一些不良的、错误的言行对孩子的发展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如,家庭中父母“过度关心、过度替代、过度教育、过度要求”等错误的教育方式,结果使一部分孩子成为依赖性强,缺乏最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缺乏道德约束力,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胆怯、粗暴。因此家长必须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使他健康成长,避免出现心理畸形。每个孩子都有着他们不同的特点,当他们出现无理要求、粗暴打人时,我们的教师都应适时适度地介入指导,及时调整孩子的行为。根据幼儿好模仿的年龄特点,如,给孩子讲讲《三只蝴蝶》的故事,渗透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品德教育,唱唱《让座》这首欢快的歌曲,使孩子们懂得尊重老人的道理……

二、将德育渗透于“爱”的教育之中。

当孩子之间出现冲突时,单纯的严厉训斥,往往不能奏效。相反,采用榜样法和情感陶冶法循循善诱,以爱熏陶,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幼小的心灵,从而使其彻底领悟悔改。对孩子来说,当然不可能形成什么“信念”,但要使孩子的道德认识转化为“行为”,情感同样起着这种作用。同时,也由于孩子道德情感和生理发展的某些特点,应更多采用这些方法,要把这些方法当作孩子德育的基本方法。所以我们的家长对待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时千万不能大声训斥或一顿毒打,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或造成他们的逆反心理,而应以理说服。

总之,无论作为家长还是老师,我们都希望孩子们在品德教育上能健康发展。对此,这就需要我们家校携手,站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来重视孩子的德育,采用“课堂教学主动渗透,课外活动延伸补充,家庭生活熏陶感染,社会实践锻炼成长”的的模式,从幼儿阶段开始共同促进德育的发展。有针对性、有层次地帮助孩子认识问题,及时予以教育纠正,使之形成正确的品德、行为习惯,才能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德育教育的任务。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12-1 00:47 , Processed in 0.01674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