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班级民主管理的四个误区 平阴县栾湾学校 翟恒元 新课改理念强调班级管理的民主化,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由于对民主内涵的把握以及习惯思维的影响,班主任在民主管理中就容易出现四个误区。 误区一 操作上的随意性 这是某校七年级的一堂班会课,学生正在选举班干部。讲台下,学生喋喋不休,吵得不可开交;讲台上,教师无事可做,正坐壁上观,半个小时过去了,有人提议投票,结果一名平时比较“义气”的同学当选为班长,因为这个学生常买东西给男生,又因为这个同学力气大,许多女生都怕他。 民主本身是具有严肃性的,它绝不是要怎样做就怎样做,但一些班主任却忽视了这一点,他们无原则地放权给学生,不注重调控,无形中把民主变成了“自由化”的代名词。 误区二 班主任唱“独角戏” 我们常会发现这样一种让人费解的现象,班主任老师在课堂上大谈民主,大谈平等,号召形成宽容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春风正温馨地吹来。可班主任前脚刚走,说的话还没从教室里散尽,任课老师就大光其火,有时还粗暴地侮辱学生,学生不知所措,瞬间便从春风中掉进了冰窟窿。 不少人认为管理班级全是班主任的事,他们把班级管理的责任全部丢给班主任,而任课老师,不但自己不进行有效的配合,无意之中还起反作用。学生对民主平等怎会不产生怀疑? 误区三 班主任撒手不管 魏书生老师教两个班的语文,做两个班的班主任,还有行政工作,还有社会演讲,他能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靠的就是民主,就是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于是,有人就机械地学习魏书生,想方设法做个闲人,殊不知,魏老师之所以敢这样做,是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的,他的学生已形成了习惯。再者,每个地区的班级情况也是不同的,我们又怎能不加变动地照搬不误? 由于学生素质存在局限性,管理是绝不可能完全到位的,所以有的班级就会出现班干部以权谋私、滥用权利、打击异己的不良状况。 误区四 忽视学生对老师的尊重 前不久看到不少有关教师与学生形同朋友的文章,有个教师是这样介绍自己的做法的。他说,在班上,他通过与学生互相起绰号,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学生看见了他不是叫老师,而是直呼外号,他觉得特别开心。 笔者以为,民主意识是一种尊重他人、平等待人、虚心听取和采纳别人正确意见的思想、观念和作风。民主意识是双向的,它包括两方面,老师尊重学生,学生尊重老师,这样的调侃不知还有没有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