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舞蹈教学的教学方法应用 [复制链接]

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8 19:32:1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摘要:随着高校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运动课程出现在教学中。其中,体育舞蹈教学就是非常受人瞩目的项目之一,高度观赏性和合作默契性成为体育舞蹈课程不可缺少的因素。作为一种将社会性和合作性相结合的交往活动,合作学习模式对其教学效果有着非常好的促进效果。笔者在总结多年体育舞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介绍了体育舞蹈教学和合作学习的定义和重要性,指出二者在融合中面临的问题,并对此提出几点有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合作学习;体育舞蹈教学;对策
高校体育课程既是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学生身心素质发展所必修的科目之一。但是,一些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许多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内容与形式不感兴趣,不利于其身心发展和体育项目的传承。对此,探索用合作学习的模式开展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增加高校学生学习的兴趣,成为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重中之重。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合作学习能够很好地解决体育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其特有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降低学习难度,达到体育舞蹈教学的目标。
1合作学习模式运用于体育舞蹈教学的意义
传统的体育学习方式往往注重个人的习练,存在着两个方面的局限:一是有的学生一旦习练出较好成绩很难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容易对自己的习练方式过于自信而降低进一步探索的动力;二是有的学生容易对一成不变的练习生活感到厌倦,在一段时间的新鲜感过后,往往不能坚持,最终无法收获到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而合作学习模式则可以较好地克服这些不足。合作学习主要是指通过交流、指导、互助、提高等方式进行学习,较之于传统的学习方法有着诸多优点,用于体育舞蹈教学中可以呈现出更理想的教学效果[1]。首先,体育舞蹈多数属于一个集体性的活动,相互之间的配合和默契往往能带来更好的观赏感;其次,在训练和学习中通过互相交流、指导、互助、提高往往能及时改正本身存在的缺漏,使学习者一起达到学习的目标。这不仅可以培养大家的合作意识,提高毕业后的社会适应能力,还能锻炼一定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此外,由于灵感来自于“头脑风暴”的瞬间爆发,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最大程度的激发人的潜力和灵感,优势明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种娱乐方式的兴起,单一项目的运动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健身需求,将多种运动方式相结合的运动项目应运而生,例如体育舞蹈、足球操、水球、花样游泳、花样滑冰等项目,深受青少年运动者的青睐。体育舞蹈对于现在的青少年,尤其是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这是一种将体育运动项目与舞蹈艺术结合而形成的项目。体育舞蹈是以人自身的形体动作为物质手段,通过充满生命活力的韵律,抒发人内心情感的身体活动[2]。众所周知,传统的舞蹈艺术是以表现艺术和文化作为主要目的,而传统的体育则是将强身健体作为重点的。这样看来,相结合意味着一举多得,体育舞蹈无论与传统舞蹈相比还是与传统体育项目相比,都存在很大优势。体育舞蹈教学,就是将舞蹈中的韵律美和体育中的健康美结合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减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压力以及运动后的疲劳。
2合作学习在体育舞蹈教学的应用中需解决的问题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将合作学习的新型学习模式应用于体育舞蹈教学中面临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来自于学生方面的问题
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主体是学生。学生是有思想的人,尤其是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大学生,他们面临着在固有的惯性学习方式与新的学习模式间的选择。成功实施和应用合作学习必须考虑和解决学生主体问题。首先,传统的学习模式已经在高校大多数学生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他们即使离开了教室或者操场,每个大学生心中也自有一方课桌或领地,将自己与他人隔绝开来,喜欢独自面对问题,无法解决时,即使选择也不会选择寻求帮助。这就会造成许多问题,在体育舞蹈教学中这些问题逐步放大就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很多动作、舞步往往是通过两人或者多人合作完成的,一些舞步的学习甚至需要多组之间的分享交流,学习他人的长处来完成,因此,改变学生的理念和效率就成了合作学习需要面临的问题之一。
2.2来自于教师方面的问题
合作学习的实施者、引导者是教师,理论而言,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选择和决定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分组的方式促进合作学习的完成。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教学分组中却存在两个极端,使得教学效果收效甚微:一些老师过于遵循课程要求,忽视学生的主观意愿,导致学生在学习之初就产生反叛心理,如调研中发现一些老师在华尔兹舞蹈教学中将情侣分开,造成学生严重的不满;而另一些老师则过于随学生意愿,没有考虑课程要求,如一些老师在分组中完全按照个人意愿,使得学生的身体条件相差太大,影响舞蹈效果。因此,合作学习就要求老师一方面是合理分组,另一方面是不能用示范代替练习,要保证学生拥有充分的练习时间,甚至还可以通过一些小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热情,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创新的学习交流。
2.3来自于教学模式本身的问题
体育舞蹈教学大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组配对完成学习。分组的时候相对简单易行,教师根据对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初步了解,尽量把学习程度不同的、能相互指导帮助的几个人分配到一组即可;可是,男女两两配对学习就具有一定难度,主要是由于不同专业学生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引起的。在教学实践中,会遇到一些工科院系男生普遍多于女生,而一些师范类的专业中女生又普遍多于男生,这样就造成体育舞蹈男女配对学习不太现实,造成一个教学班中部分男生不得不练习女步、另外一个教学班中的部分女生不得不练习男步的尴尬局面。这一问题值得高校体育舞蹈教师和研究者深思。
3合作学习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所有的模式建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合作学习也不例外。只有根据不同的学校、教师、学生情况进行灵活的运用才能取得最佳体育舞蹈教学效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外部改变进行不断地调整,力求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面对合作学习模式在实际的应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也需要进行多方位改进。
3.1建立合理的合作学习模式
首先,要进行科学的课堂组建。课堂交流中一般4-6人为一个大组较为合适,适当的人数可以使每个人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也相对容易。在体育舞蹈教学练习中分组时则以2人为一个小组最佳,利于排练的效率。其次,是采取恰当的分组方式。可以以个人的意愿为基础,辅之以适当的随机调整,分组中老师最好秉承“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也就是说,不同小组间有着相似的水平,这样更有利于组内学习和组间交流[3]。最后,建立合作学习模式一定要注意课堂实践性。体育舞蹈教学相关的练习时间和指导时间必不可少,可以通过制定目标、抽查检查的方式对实践效果进行把握。除此之外,建立这种新模式,意味着改变学生、教师、学校的固有观念,向其宣传合作学习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对相关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将其落到实处,学校间也可对成功的教学方法进行交流分享,使合作学习出现在学生间、师生间、甚至学校间。
3.2提高基础知识的重视程度
合作学习不是完全否定授课听讲的传统教学,而是在其基础上的有益补充。许多人对合作学习断章取义,而忽略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从而造成有其名、无其实的现象,严重影响体育舞蹈的教学效果。因此,无论对于哪门学科的学习,在进行合作学习之前,还是应当充分了解基本的理论性知识和理论性操作。然后才能以合作学习、实践学习的方式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循序渐进的促进学习进程[4]。在体育舞蹈教学中也应注重这一点。例如,在课堂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示范的方式把要学习的内容整体呈现给学生,在确认学生已经对所学内容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再进行分解教学的练习时就可以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相互学习、指正,共同巩固所学内容,最终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实现体育舞蹈教学目标最优化。
3.3不断优化合作学习模式
在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中,可以采用一些小手段使得体育舞蹈教学更为高效、生动。本研究主要提出以下几点。第一,培优补差讲方法。对学习优异的同学、小组进行表扬、激励,可以让其进行公开的示范,更能培养和体会到舞蹈带来的公众表现力,发挥其榜样作用;对动作存在一定不足的同学,可以通过个别的教导使其改正,严禁带有嘲讽训斥的态度,以免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第二,创新编排有乐趣。已有的舞蹈固然优美动人,但是往往缺乏新意,分组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基础舞步进行自己的编排。这样既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舞步的理解和掌握,也能激发出学生独特的热情和认同感。第三,比赛激发热情。通过定期的组织或参与各种级别的体育舞蹈比赛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通过公众表演,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锻炼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扩大体育舞蹈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活动中。
4结语
体育舞蹈极富美感,不仅可以锻炼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缓解当今大学生因为学业、生活、情感、就业等方面产生的压力。体育舞蹈亦非常适合其他年龄阶段的学生,而且通过合作学习的模式进行体育舞蹈学习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表现意识、表达能力、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学习质量和效率,可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建议在合作学习的推广中也要注意不能因推广合作学习模式而贬低传统教育,不能脱离基础知识。同时,这种学习模式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也能为其他学科教学提供借鉴。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11-28 06:32 , Processed in 0.01705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