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孩子沟通 不止一位家长跟班主任诉苦,孩子一回到家就封闭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跟他聊天人家敷衍几句,好不容易认真来场对话,结果总能吵起来。 咱暂且不说青春期这个特殊的阶段孩子的原因,反观自身,孩子养到十几岁,很多家长还没有熟悉跟孩子交流的套路,总是自己把谈话比如死胡同。 比如:下面的场景是不是经常上演? 爸爸:今天在学校怎么样? 小明:还好吧。 爸爸:“还好”是好还是不好,老师又批评你了? 小明:哎呀,没有啊! 爸爸:那就是挺好的啊! 小明:嗯,还行吧。 爸爸:真是三棍子打不出个屁,不知道你天天心里在想什么! 小明:真的没什么,爸我去做作业了。 妈妈:来,多吃点胡萝卜,富含维生素A! 小明:我最烦吃胡萝卜了! 妈妈:胡萝卜很好吃啊,怎么会烦呢!而且对长身体很有好处的啊,不许挑食。 小明:(吃了两口)嗯,我吃饱了。 这两组对话,家长的用意都是好的,想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想让孩子多吃蔬菜。可是,在两组对话的结尾,小明都主动结束了聊天立场,一种“惹不起还躲不起”的态度。是小明太逆反?恐怕未必。 在这两组对话中,家长的聊天方式都有很大问题。什么问题?就是目的性太强。 目的性思维,是自原始狩猎生活起至今一直推动着人类发展的思维。原始社会,如果没有目的思维(打到猎物),人类就满足不了生存需求。所以伴随这种思维的是警觉性、对立性(哪里有猎物、怎么打死猎物)。而聊天和谋生、打猎不同,情感交流是第一位的。家长和孩子聊天也是同样道理,如果目的性太强,不仅使对话看起来缺乏情感互动,也使得孩子的心理、情绪处于应激状态。 例如在“对话1”中,爸爸和小明的心理活动是这样的—— 爸爸:今天在学校怎么样? (这小子神情有点不对劲,是不是在学校又惹事了?) 小明:还好吧。 (警报!警报!爸爸在刺探军情!) 爸爸:“还好”是好还是不好,老师不会又批评你了吧? (别想糊弄我,肯定有事!) 小明:哎呀,没有啊! (糟了,老爸要发飙!) 爸爸:那就是挺好的啊! (真的没事??) 小明:嗯,还行吧。 (实在没啥要和他聊的。) 爸爸:真是三棍子打不出个屁,不知道你天天心里在想什么! (问什么都不说,怎么和他交流啊!) 小明:真的没什么,爸我去做作业了。 (赶紧撤……) 还有的家长和孩子聊天时,总是急于下结论,或急于用自己的观点否定孩子的观点,比如对话2中的妈妈,就是急于纠正孩子“讨厌胡萝卜”的看法,结果孩子并没有因此就顺从地多吃一些胡萝卜,反而直接结束了对话。 我们再看一组例子—— 小明:爸爸,我不想学数学! 爸爸:为什么? 小明:数学太难了,很多题不会做。 爸爸:你这是畏难情绪,要不就是听课不认真。 小明:可我上课认真听了,也努力学了。 爸爸:数学很重要,将来还要学物理、化学,数学是基础! 小明:我知道很重要,可就是感觉学不会。 爸爸:那是你还不够努力,学不会也得学,多做练习题,把每道不会的题都弄懂了,还能学不好吗。 小明:哦。 可以看得出,小明的爸爸在积极地“引导”小明,他认为小明对数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仅用“畏难情绪”“听课不认真”直接贴标签、下结论,还给出了“多做练习”这样的“解决方案”。可是,孩子并不是不知道数学的重要性,“多做题”、“改错题”,道理都明白,可为什么还是不想数学? 其实,孩子发出“不想学数学”这样的牢骚,并不是真的不打算学数学了,他只是在宣泄苦闷的情绪,寻求抚慰。 你会发现,强目的性、直接下结论、聚焦于解决方案,具有这些特点的对话方式,都无法让聊天进入一种放松的氛围,用此方式聊天的家长,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回应孩子当下的情绪,而是把注意力指向未来。 那么,好的聊天方式是什么样? 让人放松的聊天方式,是将事情说得具体而非概括,是彼此回应对方的情绪和情感而非将问题当任务一样解决。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和朋友聊天时,我们不会像面对客户或领导一样紧张,不会绷紧了神经总想着揣摩对方的目的和意图,而是回应朋友的情绪、讲述自己的感觉。比如—— “秋天真的来了,感觉好凉爽。” (当下的感觉) “是啊,这个温度让我想起去年我们几个去红叶谷玩的那次。” (回应对方的感觉,讲述和对方有联系感的回忆) “哈哈,我记得你还带回几片红叶做成了标本。” (回应对方的回忆,把对话进一步具体) “我已经收集了好多种红叶了,还有前年在XX采到的……” (再具体,发散) 同样地,像对话1,本来可以这样聊—— 改进版对话1 爸爸:今天的课有意思吗? (话题切口很具体) 小明:还行吧,语文课文挺无聊的。 (表达感受) 爸爸:有的课文是不太有意思。自然课会好些吧,你不是很喜欢自然课吗? (回应感受) 小明:自然课好玩,今天讲了好多识别方向的方法。 (具体化) 爸爸:都有什么方法呢,爸爸只会看太阳辨别方向。 (谈自己,再具体化) 小明:爸爸好笨,晚上还可以看北斗星啊,还可以看树冠哪个方向更浓密。 (情绪互动,进一步具体化)… 你会发现,把注意力放在回应对方情绪,进行适度发散的聊天方法,可以让话题无休止地持续下去,聊天能持续进行,那么想获知什么信息都是很简单的事了。 1.从具体话题切入。 “在学校过得怎么样”这种话题切入,显得很抽象很笼统,孩子很难回答。切入话题越具体越好,课程、课间游戏、课间餐……都可以作为切入点。 2.从别人的事谈起。 孩子对于家长直接询问自己的情况可能会本能地警觉,那么不妨先聊聊别的孩子,邻居、同学等等都可以。比如这样—— 爸爸:我刚才在楼下看到李雷,他好像不太高兴? (从孩子的同伴聊起) 小明:嗯,今天他上课和同桌讲话,被老师批评了。 爸爸:被老师批评的滋味肯定不好受,难怪他不高兴。 (共情) 小明:是啊,放学和他一起回来时,都没说几句话。 (描述细节,进入聊天气氛) 爸爸:你没有被老师批评过吗? (话题迁移) 小明:呃,很久前了,李老师说过我一次,说我做题粗心。 爸爸:那老师说了你,你会难过吗? (关注情绪) 小明:当时觉得有点,后来我做完题都会好好检查。 3.不否定,先共情。 孩子表达了消极情绪,不要急于否定,而是先表示理解。比如对话2,其实可以这么聊—— 改进版对话2 妈妈:来,多吃点胡萝卜吧,妈妈觉得挺好吃的。 小明:我最烦吃胡萝卜了! 妈妈:嗯?你不喜欢它的口感还是味道? (不否定,先认同孩子的感受) 小明:味道。 妈妈:妈妈以前也不太喜欢它,后来听说多吃胡萝卜对眼睛有好处,慢慢就吃得多了。 (谈自己,共情) 小明:(尝了一口)下次放在炖汤里吧,我觉得比这样炒的好吃。 妈妈:好啊,下次和你喜欢的排骨一起炖汤。 4.只倾听,不说教。 很多家长和孩子聊天时,总是想着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忽略了创造良好的气氛,让孩子自己说出心里话。实际上,做一个倾听者,更容易让孩子说出很多心里话,这样的一次长聊过后,孩子对家长的信任会有很大提升,会越来越喜欢和家长倾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