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观于漪《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感——李秀萍 [复制链接]

Rank: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5-12 21:29: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观于漪《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感

                                                    李秀萍

我认真观看了已经80岁高龄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报告。整个报告,她非常谦卑地回顾了自己五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以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又一个事例,展现了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师德,给我以谆谆教诲。

一、春风化雨

(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80岁高龄的于漪老师说,她的理想是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所谓合格,就是不负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于老师就是这样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自己的一生心血泼洒在三尺讲台。当我听到这句话时,就在想我们每一位年轻的教师,如果都有这样高的认识和觉悟,就不会每天庸庸碌碌的来上班,把上班当做是混饭吃的一个职业。于老师始终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路线,始终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人民的教育事业中去。用毕生的精力阐释着教育的魅力。

(二)高尚的职业情操

你既然选择了当教师,你就选择了高尚,你就必须用高尚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用一个人民教师的良知来告诫自己,自己是教师,和市侩不一样,不能把教书当生意做,从学生身上揩油;把知识当商品贩卖,捞取高额回报。如果那样的话,一名教师的道德行为底线就崩溃了。于老师的这些话字字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很多教师,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办辅导班,或当家教,等等,以各种形式拿酬施教。这种方式极大地影响了师生间的感情。于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三)对教育孜孜不倦的追求

80岁高龄的于老师,早已是功成名就,事业有成。但对教育的追求,对教育的热爱,始终不减。于老师一直坚持与一线老师在一起。她经常说“堂堂好课,堂堂有效——教师一生的精力和追求。”温总理曾说“教师要做善良的使者,挚爱的化身。”作为教师,我们要勇挑千钧重担。于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们折服。她曾说“上课要谨慎,写错一个字就会影响一大片。我们的学历水平不等于岗位水平。”作为教师,我们贵有自知之明。“我有两把“尺子”,一把是量别人长处,一把是量自己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或缺点,自身才有驱动力。”这些话字字真言。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清醒的认识自己,找出与同行的差距,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发现别人的长处。取其所长补己之短。教师的字典里没有“够”字。教人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碗水;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应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同时,我们要有“借脑袋的本事。”我们要学会自我教育。在一节节课里成长,法宝就是自我教育。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最强烈的刺激是自我教育。“教海无涯,学为舟。”

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于老师用当年在文革中带最乱最差班的几个故事,让我们明白,师爱超越子女之爱,非常高尚,没有私心的爱,纯净的爱。尤其是对于班上最淘气的那个孩子,于老师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硬是把被家庭教育弄得九扭十八弯的学生,扶上正道。

课堂教得好,功夫在课外。于老师说课要一清如水,教学目标要十分精确。教学参考书毕竟是别人的劳动,只有自己的劳动所得才是带着生活露水的鲜花,是你自己的心得,学生才容易和你交融。教出自己个性的时候,才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时候。因为,教育事业是创造性的事业。因此备课要用心。那么课要备到什么程度?这句话令人震惊“课要备到书本上的字要站起来跟你对话了,你就知道作者的用意了。”字还会站起来跟你对话?这要下多大的功夫,要花多少心思。如果我们的教学,都像于老师这样来要求自己,那么我们也会逐渐进步。

于老师曾说过“教育质量,说到底就是教师的质量。”一所学校若几个学科有非常优秀的老师,那么这所学校就撑起来了。近来,我一直在分析我们现在的教学成绩,为何这般?我想这句话足以让我们惭愧吧,我们为了学生的成绩做了什么,做到了什么程度?且先不说我们的成绩,仅是我们自身与那些成绩优异的教师相比,我们还需要做出哪些努力呢?我想教师的差距是造成学生的差距的关键原因。平日里,老师也是起早贪黑,抓住点滴时间进行辅导,但成绩仍然平平。归根结底,我们的老师只注重了死靠学生,没有关注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

于漪老师说:“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于漪老师上了多节公开课,可自己却认为没有一节是十全十美的,虽然每次开课前都考虑周全,但每节都存有遗憾。我想,正是由于于漪老师谦虚好学、永不满足,才会有她那每节都有遗憾的说法。作为“非科班出身”的于漪“三年磨一剑”,常常是“明灯伴我过午夜”。这种付出,这种努力,一定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在支撑着她,有一种谦虚好学、永不满足的精神在鼓舞着她。从教至今,于漪老师就是这样边教边学走过来的。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她特别重视自我反思和教学研修,“我用两根支柱支撑自我教育,一是勤于学习,二是勇于实践,二者的聚焦点是反思。”学一点,消化一点,日积月累,真才实学大有长进。重要的理论要反复学。力求正确理解,学得深入,用能浅出;学习中要紧扣一点深入学,把其中的道理搞清楚,弄明白;要拓开视野广泛学,不仅要学习学科本身相关的知识,还要了解其他方面的一些信息。没有谁天生就可以做教师,于漪老师都在“一辈子学做教师”。听到这儿,敬仰之心荡然升起。

二 润物无声

一个人一旦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同时选择了高尚。首先要“知如泉涌”,而且要有伟大的人格力量。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很不相同的地方,其最基本最核心的特征,就是中国文化有很强烈的人文精神,重视人的修养,追求理想与人格的完美。于老师说人没有脊梁骨就不能站立行走,如同动物,没有精神支柱就不能成为真正的人。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口气,就是志气,浩然正气。所以于老师的座右铭是教育工作中,一切以教师人格为依据:智如泉涌,行可为表仪者人师也。试想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才思泉涌,出口成章,学生怎会厌学?还记得看张艺谋的《英雄》时,赵国的一位老师在讲授书法,当秦兵的利剑如雨点般投射而来,偌大一个学堂中无一人方寸大乱,因为他们的老师全身心的投入在书写中,这时书写的不是字,是民族气节;这时,学生学到的不是运笔技巧,而是民族大义,尽管最终他们失败,可是这种精神可歌可泣。我们的“行”不需要在这种情境下验证,但求无愧于“人民教师”的称号。

于老师说她当一辈子教师,最忧心的是只看到技能技巧,育分不育人,求学不读书。这是对孩子的坑害。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培养人,有时候我们就是把“人”忘掉了,只看到分数,看到技术技能。知识、技能技巧只是攀登精神世界的阶梯,不是终结的目的,终结的目的是人。这些话足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今天的我们,为了追求教学成绩,这些我们做到了吗?有没有在教学中把培育人当为首任?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做教育就是培育人。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德高望重的于老师,一位教育大家,仍然如此谦虚,作为我们是否更应该进行自我反思呢?于漪老师用自己一生的实践深深感染、感动着我。学高为师,德馨为范,于漪老师用她的探索和实践给我做了最好的范例。我想以于漪老师的那句话来勉励自己: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一路走来一路歌,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一身浩然正气,于漪老师在她挚爱的语文讲台耕耘出一片繁花似锦。她的教育箴言,质朴、慈祥、睿智、坦诚,如一缕春风,悄然拂去我们心灵的尘埃,又似一颗明星,虽然不能触及但足以带给我们无限的希望和力量。读吧,写吧,爱吧,所有湿地的花花草草,向我们心中的楷模致敬!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5-15 07:15 , Processed in 0.02839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