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助学课堂”的学习策略   [复制链接]

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21 22:59:3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助学课堂”的学习策略

  师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或是在阅读文本之后,或是在某个话题之下,帮助学生酝酿情感,产生表达的冲动;学生或是阅读了文本,有了情感的积淀,到了不吐不快的境地,或是触景生情,感物生意,产生一种想表达的想法与意向。其次,教师帮助学生立意,让学生将要表达的“意”在心里渐渐明晰起来,即学生要表达的思想或意图究竟是什么,并通过列提纲(打腹稿)的言语形式,形成“意”的基本框架。再次,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表情达意,如何布局谋篇,学生将心中的“意”通过言语形式外化为文章(或话语)。
    “言意转换”,既可以是阅读教学的“言”→“意”→“言”的全过程,也可以是习作教学(或口语交际教学)的“言”(在提供阅读材料或交际话题的情况下)→“意”→“言”的过程。只有“言意转换”的课堂,学生的语言学习才能有生命的活力,只有“言意共生”的课堂,学生的情操熏陶才能有栖息的土壤。如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教师心里有两条思路:一条是凭借语言探寻“意”的领悟,通过对园子里动物、植物的描写,以及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劳作的叙述,让学生获得“生机”“爱”“自由”这些“意”层面的感悟;另一条是在获得“意”层面感悟的同时,探寻“言”的生动与传神,如在感悟“自由”的教学板块中,让学生体会“……就像……似的”“愿意……就……”这两个句式表达的效果。特别是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将课文改写成诗的形式,体会萧红作品的语言风格,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在“言”与“意”之间自由穿梭与体验。

    助“方法迁移”: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取决于学生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

    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学”,从“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习方法”转变。助“方法迁移”中要突出三助:一是“自助”,倡导先学后教,通过“助学单”的引领,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二是“互助”,设置合宜的任务驱动情景,让学生充分展示预习的成果,通过提问、补充、质疑、辩论等形式,使得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同伴交流等多种学习方法得以互配实施;三是“师助”,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定教,在正确诊断学情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合理用力,实施与学生需求相匹配的针对性教学,并腾出时间和

    精力来,在发展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上下功夫。

    仍以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为例。首先,教师为学生设计一张“助学单”,从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词语理解、把握大意、提出疑问等角度进行设计。学生课前凭借“助学单”进行自主预习、自助体验,逐步掌握自学方法并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其次,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展示预习的成果,对学生展示中的重点内容进行点拨,梳理学生的问题,为深入品读课文提炼主话题。学生将自己的预习成果在班级进行交流,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互助学习的氛围,通过学生的相互补充不断充实自学成果,教师仅仅就重点内容进行点拨,如字音中的“溜平”的“溜”、“锄头杆”的“杆”,词语中的“倭瓜”“谎花”等,把握大意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并产生教学主话题:“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充满着生机、充满着爱、充满着自由的园子?”再次,教师组织学习围绕话题进行细读课文,让学生根据话题获取信息,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形成自己的解释,在学生交流展示中,不断生成新的话题,升华学生的感悟:“我”之所以在园子里无忧无虑、无拘无束、快乐自由、充满生机,那是因为有祖父的疼爱、宽容、耐心与呵护。

    徐养武

                                     2015-07-2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5-22 20:35 , Processed in 0.01659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