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如何消除初中生的叛逆心理 [复制链接]

Rank: 3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22 17:01:1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浅谈如何消除初中生的叛逆心理

初中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孩子步入青春期后,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将在这一时期逐渐确定。然而不少人觉得很多小学时候还听话懂事的孩子,在步入初中后,却突然变得暴躁易怒、反抗老师和家长、甚至出现沉迷网络游戏,厌学、吸烟、打架等等不良习气。家长不能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经常出现与老师“顶牛”现象,甚至与老师“反其道而行之”。以上种种都是孩子青春期叛逆心理的体现。        
    一、叛逆心理的成因分析
     1.主观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生理上的发育开始趋向成熟,他们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焦虑,促使他们采用各种方法和阻碍他们独立自我的外界作斗争,逆反心理就是其中的一种。作为初中学生,他们由小学那种学习生活突然过度到紧张的中学生活中,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就表现得特别突出。由于活动领域的逐渐扩大和交际范围的不断拓宽,他们更愿意跟朋友在一起。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客观方面。
   (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都无形地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2)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首先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的偏离和方法上的不当。其次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青少年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当他们出现问题时,不是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导致他们因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对我们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再次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对学生的一点小错就揪着不放,使学生产生“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想法,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3)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扩大,不仅给青少年提供了学习、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径,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了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关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种现象或因制作节目的连贯性,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却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了。
    二、消除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有效对策
     1.确立适合青少年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
     在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指导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要求,准确把握学生品德发展阶段和水平,在教育策略上要循序渐进,切忌急躁冒进,尽可能避免师生对抗情绪的产生。为此,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发现闪光点,给予信任和激励,用其所长,启迪其自爱自强,确立适合学生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
    2.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
    青少年学生叛逆心理的形成,很多都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为此,教育者首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包括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
    3.培养学生的成功感和主动学习的动机。
     学生的成功感能产生巨大的鼓舞力量,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教师要注意学生成功感的培养,帮助他们制定适当的目标,使他们常常获得成功感,激励他们不断前进。教师真挚、热情的期待可以成为信息的媒介传递给学生,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激发起青少年学生潜在的力量,调动起他们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哪怕是一句鼓励的话语,对一个心灵纯洁好胜的孩子也是大有鼓舞作用的。随着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增强,教师的期待心理将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逐步沿着教育者期待的目标去努力,教师在给予学生积极期待的同时也应充分利用“暗示”的教育作用来增进彼此的情感,消除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逆反心理。
    4.注重对产生负向叛逆心理的学生的疏导工作。

对学生中已经或即将产生的负向叛逆心理,教师切不可采用压制和强制服从的办法,要认真做好疏导工作。学生产生负向叛逆心理,内在的原因是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看问题容易简单、片面,但他们思想开放,单纯耿直,敢想敢说,只要道理明白了,转变态度也就指日可待。对这类学生的疏导重在讲明道理,消除错误的认知因素;其次,要把握和捕捉有利的教育时机,打动学生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其三,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和教育媒介,提高疏导工作成效。

5.加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和导向。

面对社会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青少年往往还未具备正确认知能力,常常是因为好奇心驱使进行模仿,而难以辨清其实质或其中蕴含着积极、合理因素,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及时、有效、准确地把握这些现象和问题,把它提出来置于学生面前深刻分析其实质和其中的合理成份,帮助青少年建构正确的认知,避免盲目的追随。这也可以消除逆反心理。

总之,叛逆心理是一种正常现象,我们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方法,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生的逆反心理得到控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实践证明,在青春期常见的逆反心理经过合理的调适、疏导,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形成键康心理、健全人格。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以帮助中学生健康、顺利地度过青春期。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4-25 23:40 , Processed in 0.01647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