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1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由“家长签字”而想到的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18 19:47:5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由“家长签字”而想到的
    刚下课,邻班的班长小媛急匆匆地跑进办公室,恳切地对我说:“李老师,我们班的各科作业几乎都要求家长签字,班里十多个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为此经常受到父母的责罚,这不,他们还在班里哭泣呢!您能不能和老师们做一下通融,换一种作业检查的方式来取代家长签字啊?”我答应了她的请求,但随后陷入了沉思:
    长期以来,学生考完试让“家长签字”,在绝大多数老师、家长和孩子的眼里,已经是习以为常、顺理成章的事了。但在日常生活中,有的老师不仅期中、期末的考试卷要“家长签字”,甚至连平时背书、抄写生字、写日记等统统要求“家长签字”,为了让孩子能取得一个好成绩,可以说老师殚精竭虑,良苦用心“昭然若揭” 。
    事实上,“家长签字”这种做法,虽然可以让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监督其学习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家校沟通,但这样做,对于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也不都是好事。他们往往不情愿将自己的成绩或作业展示给家长看,但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签字任务,又必须得把这些材料带回家让父母审阅。特别是遇到一些教育方式相对简单粗暴的家长,动辄恶语相加、拳脚并用,这更会使孩子在精神和肉体上受到伤害。学生因此而背上沉重的学习负担,产生惧怕考试、厌恶学习的不良情绪。有相当一部分孩子,为了逃避父母的责难,更是不惜用欺骗的方式——假签名。当然,尽管他们模仿得很“逼真”,还是没能逃过老师的“火眼金睛”,接下来又是一顿“口诛笔伐”,可以说传统的“家长签字”方式是违背学生个人意愿的,这种做法不利于孩子自主意识、自学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将成为一种他主性的“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他们将过分依赖教师或家长对他们的评头论足、出谋划策,而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也将随之消失殆尽。但是,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又必须考虑到国情和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强烈愿望,试问,有哪个教师能够对家长保密孩子的学习成绩呢?就是能,又能保密多久呢?一年一度的高考不还是以公布成绩来决定对考生的录取吗?
      因此,对于那些成绩相对较差或对自己学习缺乏信心的学生,我们不妨把签字的主动权交还给他们,以此来避免孩子的窘迫或假签名,让学生在老师充分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自觉地反思学习中的不足,体验成功与进步的快乐。具体地说,我们可以这样做:(1)分层次布置作业,让学困生量力而为,从而增强孩子学习的信心;(2)建立学习互助小组,让成绩较差的孩子切实得到帮助;(3)改革评价机制,多元评价孩子的成绩,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只有多方位采取措施,他们的学习才会更积极,成效才更显著。
     确实,“家长签字”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科学、适时使用,切莫千篇一律,否则将会适得其反。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17-4-18 19:49:34 |只看该作者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大家都能认识到:“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而“人文性”着重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人文学科的特点.关于两者的关系,新课标中运用的是“统一”而非“结合”.这是因为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灵魂,二者合一,方能放出异彩.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以往的语文教学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自身的人文特征,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过于注重接受性学习;而当前的语文教学又有片面追求人文性,使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的趋势。这些趋势都值得我们警惕。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下面结合教学实际笔者谈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彼此促进
目前我们的阅读教学中过多的提问、细碎的分析、脱离文章整体内容的所谓“训练”,还有充斥于课堂中的各种形式主义,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我们的阅读教学耗时费力而低效,使学生厌学,教师难教。如何克服这些弊端呢?最基本的方法是少提问、分析,多读想、感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指出:不要脱离语言文字奢谈所谓的人文情怀(人文情怀是从语言文字的感悟中生发出来的)。因此,“读”这一最传统的阅读教学的手段,在现代教学中仍然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学习语言的途径。读书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 “课标”里有一段话说得非常精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就是讲的多读。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语,没有文。不能因为强调了人文性,就淹没了工具性,忽略了语言文字训练。事实上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之中,而不是游离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之外。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又要经历一个主体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触摸语言,充分地读,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亦即使人文性突显出来。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读书不充分的现象。学生读了书,但并没有时间将课文所表达的形象、意象、情境、意境在头脑里“活”起来,没有足够的时间“过电影”,更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静下来涵泳品味,就匆匆让学生去谈感受。比如,有教师在上《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马上就问:“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答曰:“难受。”教师又问:“酸甜苦辣哪一种?”学生答曰:“酸!”教师肯定:“对!酸!”其实,笔者认为,文本中表现出的不单单是“酸”,更有小女孩心中的“苦”,甚至还有一点点虚幻的“甜”。这样,感知课文的匆忙,必然导致抽象概括的突兀。这样的定基调,首先使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把握出现了偏颇,并且也没有起到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作用,甚至有影响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嫌疑。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只有通过充分的读,学生才能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对话,从而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文本思想,体会文本情感,认识文本所描述的事物和所阐述的道理。所有这些唯读为重。因为读是对文本情感体验和表达的最直接手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形象最具活力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能最有效地促进理解,促进感悟,并反之以有感情的朗读这一形式把这种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因为任何文章都由其内容决定了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桂林山水》是赞美、惊叹、欣赏,《十里长街送总理》则是沉痛、追思、怀念,《泼水节》是欢乐、喜庆、幸福,《匆匆》则是惋惜、追悔、自责,等等。)如果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就会读得很符合其情感,反之,就会背离了文章的基本情感。
  二、让语文课有语文味,尽量减少运用非语文的手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一种能力或者习惯,不靠学习者自己运用心力去实践,去尝试,是无论怎样也难以养成的。”由于形式主义和浮躁现象的干扰,我们的语文教学出现了不少背离教学目标的华而不实的情况。因此很多人认为现在的小学语文得了“多动症”、“浮躁症”。特别是在很多的公开课、观摩课上,大家都强调课堂气氛的活跃,为求得“活跃”而将表演、游戏、吹拉弹唱画等等手段,都在课堂上加以运用。于是乎课堂上只见热闹,不见沉思;只有热烈,不见有序。这样的课堂教学看上去热热闹闹、手段多样,其实是背离教学目标的,华而不实的。
笔者曾听过一节片区公开课《菜园里》,执教老师在导入时,出示一大袋子各种蔬菜,并将蔬菜装在黑袋子里让学生摸,然后用各种方式去认识自己摸出的蔬菜:可以看、可以闻、可以尝等等。一时间课堂气氛热烈,风风火火,好一派情趣盎然。这一环节足有半节课以上,学生只明白了自己早已认识的什么是茄子、什么是辣椒......而学生真正用在学习课文的时间微不足道,甚至出现将“南瓜越老皮越黄”读成“南瓜越老皮越厚”的闹剧。    
目前,像这类的课还有很多。比如:没有让学生读课文,就开始放多媒体——反映故事情节的连环画,然后说故事,提问题等等。这不啻是剥夺了学生训练阅读能力的机会。也许一堂课下来学生也了解了课文内容甚至人文内涵,但他是用别的手段“看懂”的,不是读课文“读懂”的,这和学习语文无关。以上例举的这些课看上去很美丽,过后一想,好像可说是语文课,也可以说是活动课,甚至说它是什么课都可以,并没有起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也就谈不上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一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了。这些也都在提醒我们,非语文的手段要用其当用,不可随便滥用。
支玉恒老师认为,“语文学习中,最重要、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语文实践’就是读书,因此读书也就成了‘解决语文的问题’的最有效的‘语文的手段’。” “只有学生自身在语言文字中感悟到人文力量,才是真正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多读,有情趣地读,熟读成诵,在读中体会课文的美妙之处。而且,如果能引导学生再加上适当的想象,体会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恰当与描述的情景给我们带来的欢愉欣喜之情,那就是更好了。
当然,一些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的手段还是适当运用的,但要有序,要少而精。之后,再引导学生再用口语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借以进行口语训练,有时也会使课堂教学显得更扎实有效。
三、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
传统的课堂中,教师的地位明显带有“文化霸权主义”和“知识权威主义”特征,忽视儿童各种学习权利,总是以教师为中心,滔滔不绝地满堂灌,让学生跟着自己走,想自己之所想、答自己之所问。导致课堂上师问生答、师讲生记、师令生从,师生关系畸形异化,课堂活动匮乏,学生智慧与个性压抑乃至衰减。因此,很多教师都感觉:语文教学,难于上青天!
而如今的语文教学,由于形式主义和浮躁现象的干扰,出现了不少背离教学目标的华而不实的情况。最大的倾向性的问题是 “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具体表现在教学中,就是我们很多的教师为课文所累,总是想尽办法去分析,衍生出很多“高深”的东西,比如思想含义、知识要点等等。给人感觉太深奥、太高不可攀。使学生不由长叹:语文太难了!
这些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长此以往会把语文掏空。因此,很多知名专家、学者都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什么叫“简简单单教语文”呢?就是简化课堂教学步骤,给学生留有空间,让学生有时间读书、思考、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特点。崔峦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一文中就曾强调:“引导学生做学习主人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编排意图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搞好学习的首要条件。”那么,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呢?笔者认为,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即:要把课堂教学建立在一个全新的基点上,这就是要以生为本,始终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本真。
比如支玉恒老师在执教《画杨桃》时,自始至终没有提出直接指向内容的繁琐问题,就连过渡性、提示性、点拨性、引导性的问题也提得很少,但文中所有的疑难之处都通过学生自主的读、思、说得到解决;他没有一步一步地去推析文章的情节细部,但课文的语言、结构、内涵、重点都已一目了然;他没有搞什么“练习册搬家”式的所谓训练,但学生对课文语言、理念的运用已充分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整个课堂最明显的特点,是始终回荡着学生琅琅的书声,酝酿着静静的读思。我真切地感到,在支老师的课堂上,一切问题都是通过读来解决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支老师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进行了“画”与“评”这两个教学环节。而这两个环节,又恰恰是在学生多读、多思、多感悟之后,才巧妙而妥善地进行。
《课标》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说简单一点,这句话就是说:“要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培养语文实践的能力。”而支老师这堂课的教学,充分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完全达到了这一要求。而且,笔者认为,这也是支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这看起来是在进行工具性的训练(如果硬把工具性与人文性分开来说),但学生在一次比一次读得更好的同时,就一次比一次更好地阐发和接受了所读文章的人文因素。”这一论断的自我实践。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尽量以“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减少非语文手段的运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倡导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的理念,才能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板凳
发表于 2017-4-18 19:51:12 |只看该作者
自由阅读 快乐积累
                                  —浅谈低年级的课外阅读指导
    小学语文新课标十分重视学生阅读量的积累,在低年级学段就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这个目标虽然难度不大,但对于识字量不多、正处于启蒙阶段的低年级同学来说并非易事。在如何指导孩子进行有效课外阅读,培养阅读兴趣和学习习惯方面,我们进行了有益地探索。
        一、激发兴趣
     1.设置悬念激趣。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要培养他们从小就爱读书的习惯,听故事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课外阅读方法之一。我们可以利用每周的班、队会活动时间,声情并茂地讲述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在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之际,教师戛然而止,动容地告之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同时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相关读物。设置疑问,制造悬念,既吸引了学生听的兴趣,又可以培养其求知欲,从而激发了他们的读书欲望。
    2.榜样导行激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常常向孩子们介绍一些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平时,我留心观察班中酷爱读书的学生,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并请他们讲述自己读书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促使孩子利用课余时间主动进行广泛地阅读尝试。
    3.营造氛围激趣。我在班级里开辟了“读书园地”,设立了“图书角”和“读书明星”栏目。通过对班级书香氛围的创设、班级图书角的建设与使用,学生亲近了阅读,开阔了眼界。每月评选“读书明星”活动更是促使孩子不断地去阅读,阅读,再阅读。
   
二、推荐好书
1.根据年龄特点和兴趣推荐好书。低年级的孩子社交能力和语言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想象力强,求知欲旺盛。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小学低年级儿童对下列读物感兴趣:(1)篇幅短小、内容完整的故事;(2)幻想性题材的刊物;(3)名人简单的传记和历史故事;(4)含有规则内容的读物;(5)介绍自然界的儿童读物;(6)描写不同生活形态和自然环境的少儿读物等,依据这几条原则推荐好书,效果真的不错!
2.结合教材推荐好书。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学习《司马光》等介绍名人事迹的课文时,可以推荐相关的人物传记;学习《小动物过冬》等科普类文章时,可以推荐类似《十万个为什么》揭示大自然奥秘的书籍······这样,一篇带动多篇,课内得法,课外收益,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阅读效果显著。
三、方法指导
1.教给阅读方法,学会读书。孩子一开始进行课外阅读,我们有必要教给他们一些读书方法。(1)题目质疑。读一篇文章之前让学生根据题目质疑,这样带着问题去读,边读边想,提升读书效果。(2)多读多思。让学生在扫除阅读障碍的基础上反复读课文,结合课后题和读书所想做好摘录。(3)诵读积累。在诵读中,找出写得好的词、句、段,反复诵读和揣摩,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4)读后反思。每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都要反思:增长了哪些知识?受到了什么启发?积累了哪些优美的词句?以巩固阅读收获。
2.指导“读书笔记”,丰富语言积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读书时写一写简单的读书笔记,既有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又有利于他们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所以我要求每个孩子都准备一本读书笔记本。可以以记录读书量为主,每天自己记下读了哪些书,最喜欢的是哪一篇或哪一段,记下篇名或页码即可;也可以摘抄带有生字的词语,以巩固生字。
    二年级的孩子可以进行适量的抄写、听记和摘抄。可以摘录自己感兴趣的有关自然界等各方面的科学小常识,以促进对知识的积累;可以摘抄描写较好的与形状、色彩、声音、动作有关的词、句、段,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可以摘抄概括总结道理、对人成长有警示、启迪作用的句子,以教育孩子······
四、活动激励
1.讲故事比赛。
2.古诗文诵读比赛。
3.好书推荐会。每周我会定期组织学生依据读书笔记本,围绕“最近看了什么书,得到了哪些收获?”“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读懂了什么?”“你积累了哪些优美的词句”等问题进行交流。并让学生自己向大家推荐好书,把好书放进班级的“图书角”,让同学共享读书资源。
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成语大挑战”“给书配插图”“名言警句荟萃”等活动,以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做到一举两得。
五、亲子共读
    亲子共读,是指在家庭中家长(也可以是其他长辈)与孩子一起阅读。可以是家长读给孩子听,可以是孩子读给家长听,也可以是孩子读给孩子听,还可以是各自独立阅读随时交流。坚持亲子共读,有利于充分开发孩子的潜能;促进情感交流,我非常重视亲子共读,通过家长会和家长在课外阅读上达成一致,发动他们和孩子同读一书。在阅读中,家长和孩子一起体验阅读的乐趣,一起积累语言,一起谈论感受,有效促进了书香家庭的形成。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地板
发表于 2017-4-18 19:52:02 |只看该作者
现代家庭教育应警惕的几大误区
     提醒1 不强迫孩子读书
读书不能依靠强迫,如果孩子对书本不感兴趣而强迫他去读,只会增加痛苦。当孩子沉迷于网络或电视的时候,家长不能粗鲁简单地关掉,而应想办法使孩子转移注意力,诱导他对功课产生兴趣。同时父母应冷静地分析孩子不肯读书或功课不好的原因,共同寻找相应的对策。
    提醒2 不过度关注分数
对待孩子分数必须具体分析,但父母不能把分数看得高于一切,否则会走进教育的误区。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有眼光的家长,他真正应该关心的是孩子面对未知领域是否有正确的方法去得到他想要的答案,当他尝试创造时,当他对现有的知识提出自己的看法时,您所要做的是鼓励和欣赏。
    提醒3 不盲目超前学习课本知识
父母要重视真正意义上的智力开发,不应热衷于让孩子超前学习课本知识。一个正常的孩子,在小学时他的智力已经发展了全部的60%~70%(一说90%),余下的有待于在小学、中学进一步开发。那种超前让孩子学习课本知识的做法,违背了认知规律,往往知识学不好,智力得不到发展,还浪费了时间。
提醒4不扼杀孩子玩的天性
聪明的孩子总有自己的一套特有的“玩”的方式。孩子从一生下来,就是通过“玩”这种活动来了解世界的,他们的想像力、创造力常常萌芽于其中。如果大人在孩子正专心致志地拆卸玩具时(拆玩具只是一种玩的方式)加以制止,与其认为是教育不如说是干涉,这样反而失去了育人的机会。

提醒5 不把时间都安排在学习上
学会合理利用时间,是成才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父母对孩子的时间安排要有张有弛,要充分利用最佳时间。儿童一天最佳的学习时间,是在上午9——11点,下午3:30一5:30,但在中午应让孩子有2个多小时的休息时间。晚上做作业,复习功课,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影响睡眠。
提醒6 不总拿孩子与他人比较
如果一个孩子和他人相比总不如别人,他就很可能产生自卑心理,做父母的最好不要去比较你的孩子,而应真正弄清楚他最想做什么。否则,只是一味地攀比,看不到孩子的长处,自己的教育可能很难收到预期效果,甚至失败。
提醒7 不陪读
陪读是家庭教育的一大误区,父母“陪读”的用意在于督促学生按时按质完成作业,但由此会容易给他们养成依赖的不良心理。对待孩子课外作业的正确方法应是:给孩子创设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并时常施以关心、督促,逐步使他们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遇有疑难问题,切忌越俎代庖,而是要给予点拨启发。
提醒8 不专门给孩子聘请家教
是否要为孩子聘请家教,父母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慎重抉择,并注意克服其负面影响。专家认为,从长远观点来看,聘请家教的做法往往弊大于利。主要表现在:容易使孩子在课堂上听讲不专注;容易使孩子在学习上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孩子和同学之间的团结等。
提醒9 不刻意制造“精英孩子”
教育不可掺杂功利观念。如今许多家教书籍大受欢迎,这种现象让人欣喜令人忧,大多数家长对素质教育类书籍的关注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其骨子里喜爱的却是带有浓厚功利色彩的“精英制造”教育。很多父母出现了思想上的偏差,把“素质”片面地理解为考上北大、哈佛等名校,渴望每个孩子都成为“清华男孩”或“哈佛女孩”,这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这样做不仅违反了教育规律,还扼杀了孩子的天性。
提醒10 不能只催喊孩子“要用功学习”
大人告诫孩子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要用功学习。”这句话对不用功的学生来说,是特别感到不愉快的,久而久之,他们会产生逆反心理。最好的方法是,父母静下心来多花费些时间来和孩子谈心,以增强其学习信心。如果孩子在学习方面真正有困难,家长则应采取积极的态度,适当点拨,帮助他们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但不能包办代替。
每天这样做,不久就使孩子养成平心静气伏案学习的自觉性了。返回腾讯
    提醒11 不能视电脑为洪水猛兽

在信息时代,孩子不懂得信息技术应用无疑是一种悲哀,家长视电脑为洪水猛兽更是可悲的。可以让孩子自然接触电脑,保持对高科技的敏感度,让孩子一开始就建立起电脑除了玩游戏,还能用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理念。培养他们良好的电脑使用习惯愈早愈好,而不能等坏习惯养成了再去纠正,那就事倍功半。同时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多样化的兴趣爱好,而不至于让他们感到精神空虚,而一味由电脑来填充。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5#
发表于 2017-4-18 19:54:16 |只看该作者
多媒体教学辅助写字教学初探

一、写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基础。”尽管上好写字课指导学生写好字意义深远,国家教委(教育部)曾先后发过几次下发关于加强写字教学的通知,各级教研部门也强调写字教学的重要性,但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和教师对写字教学不大重视,致使写字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
    1、 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存在严重问题。走进学生写字教学课堂,发现学生写字姿势不规范的十有八九。这主要是教师淡化了学生在入学前已养成的不良坐姿纠正,只顾学生字写得漂亮,不讲究写字姿势是否正确以及其他良好习惯的培养。况且小学生正处于身体的快速发育时期,不规范的执笔方法,不仅书写笔画僵硬,而且影响学生手指甚至整条手臂的健康发育。这严重地影响学生身心健康,与素质教育是相对立的。
    2、重“硬”轻“软”现象突出。大纲明确规定,小学生不仅要练习铅笔字、钢笔字,还要练习毛笔字。但一些学校或一些班级的写字教学重“硬”轻“软”现象突出,实际上成了硬笔字(铅笔字、钢笔字)教学,软笔字(毛笔字)被忽略,甚至不教写。诚然,钢笔字、铅笔字对学生来说实用,对教者来说,相对容易且少了麻烦,但毛笔字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学生有责任了解并继承,教师也有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职责,而且,实践证明,软硬结合,可互相促进。所以,写字教学也应改变这种重“硬”轻“软”的现象。
    3、学生作业负担加重,导致了学生的写字水平低下。不难发现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因为作业量较少,还能较认真的写字。可到了四、五年级以后,由于作业量的增加,学生的写字水平就普遍下降。
    4、忽略年段特征,缺乏系统性。大纲以及国家教委制定的《写字教学指导纲要》对小学各年级的写字教学从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习惯养成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要求。就小学写字教学的要求,从整体上看,其    一是做到两个正确,即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正确,汉字的笔画、偏旁、结构的书写方法正确。其二是形成两种习惯,即认真写字的良好习惯,爱惜写字用具的良好习惯。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一种是写字教学忽略年段特征,过早、过高地讲究结体、运笔,把写字教学提高到书法教学的高度,对尖子生个别辅导是可以的,对大多数学生则要求太高,给学生易造成很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由于目前尚缺乏科学、系统的写字教材,教师在写字教学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见字教字。学生书写方面的知识不具备,系统的技能难形成,习惯不能很好地养成,写字教学必定事倍功半。
写字课被随意挤占,教学中识写分割,重繁琐的字形分析,轻严格的书写训练。写字教学的师资力量薄落等。鉴于写字教学现状的诸种问题,必定有相应的对策,使写字教学步入健康的、适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轨道。我认为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为提高写字教学质量的切入点与突破口。
    二、多媒体技术辅助写字教学的优势。
     1、从多媒体功能优势来讲,其第一大主要优势是动态性。 写字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可以模拟各种执笔方法与写字姿势的细节,模拟各种笔画的书写运笔过程,并可以根据需要任意地重复这些过程和随时停顿下来,捕捉整个动态过程的每一个细微的环节,特别是运笔中的起势、收势等处学习,直观性强,效果很好。
    2、教学中发现,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写字教学中的运用,扩大了课堂的信息量,使学生得到的信息种类变得非常丰富。计算机同时具有图像和音响的刺激,又带有趣味性,可以呈现二维或三维动画、声音、文字等。特别是它具有多种便捷的资料呈现方式,如对执笔方法图快速局部插入,对字体快速局部放大,快速消失等等,在写字教学中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更快更好地学到知识,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对多媒体的另外一些组成部分,如投影、录音等,由于计算机都有其功能,因此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写字教学主要就是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下也可以对其他多媒体手段同时使用,相辅相成。
    4、多媒体的功能不论其多么强大,归根结底它是一种媒体,不是“全能”的。特别是在写字教学中用途广泛,效果明显,但不是时时可用、课课可用,不是每个练习步骤都可用的。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中也与其他媒体互相补充、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三、借助多媒体功能优势,提高写字教学效率。
    1、借助多媒体声像系统,激发学生写字兴趣。
学习写字,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古人说过:“字无百日工”,它需要扎扎实实,毫不松懈地坚持,需要有一个较长的时间严格训练。正是因为写字教学的难度大,训练时间长而且比较单调枯燥,所以导致了学生不愿意学的局面。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就能变枯燥乏味的机械练习为形象生动的有意追求,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将信息技术或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运用于写字教学中,能有效的缓解了这一矛盾。教师可在课前收集、整理有关写字的文字、图象、声音等相关的资料,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写字兴趣。如在教学偏斜结构的字时,可以展示几幅体育运动员的图片,他们或踢足球,或运篮球、或滑冰、或跳舞等等,都呈现出身偏而重心平稳的优美姿势,图片一出示,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老师问:“这些运动员的身体都斜了,但为什么都跑得那么稳﹖”学生会积极动脑,畅所欲言,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没有多媒体的演示,而光靠老师的一张嘴,是不可能使学生领会到斜而不倒的内在道理的。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上网搜索关于我国古今书法家的故事、轶闻的文字资料和音像资料,如王羲之每天“临池学书”、清水池变“墨池”的故事,令他们学到写好字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三国时钟繇抱犊入山学书的故事,让他们学到了勤奋;岳飞在沙上练字的故事,使他们学到了自强不息……充分运用这些资源穿插在日常的写字教学中,无疑对学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2、借助多媒体直观优势,教给学生正确的执笔方法与写字姿势。
正确的执笔,是写好字的前提, 卫夫人在《笔阵图》中指出:“凡学写字,先学执笔”。而正确的写字姿势,能使学生平心静气,沉浸于写好字的氛围中,培养沉稳、认真的个性。根据笔者观察情况统计,目前78.2%的学生已在没有严格的要求下,形成了一些不良的写字习惯,如在写字时歪着头,下巴抵在手背上,身子紧贴桌沿,手指紧握笔尖等等。针对这些情况,必须进行正确的写字姿势训练,即按照“三个一”的要求(眼晴离本子一尺,胸部离桌子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并根据学生身体实际情况作点适当调整,做到“二正二平”,即“头正、身正、肩平、足平”。
    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纠正学生不良的姿势和方法至关重要。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先示范一遍,然后让学生模仿,但由于学生(处于儿童阶段)感知觉不全面,抓不住特征,注意力的短时性,因此往往不得要领。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模糊,费时、费力。运用多媒体手段,设计好视频软件,利用电脑进行直观演示,有针对性的演示,进行规范训练,再个别纠正,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执笔方法”为例:
鼠标先按全程图,就出现放大的正确的“执笔图”,让学生先整体感知怎样执笔,然后打开子目录,分步击键。分步讲清执笔要领(图像与解说结合):一捏,拇指、食指的第一节相对捏住笔杆;二托,中指第一节由下向上托住笔杆;三垫,无名指和小指垫在中指下,增加中指的托力;四靠,笔杆斜向左后方靠在虎口上约45度,指关节均向外凸出,手掌成中空,握笔杆处约距笔尖一寸左右即可。
利用计算机强大的交互功能,让学生自己操作鼠标,分步学习执笔步骤要领,仔细模仿,规范训练。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5-5 02:35 , Processed in 0.02375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