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2年高三历史选修一第二轮最新模拟试题1 [复制链接]

Rank: 6Rank: 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7:16:39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2012年高三历史选修一第二轮最新模拟试题1
1、(20分)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其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材料二  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鼓励橄榄油出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指出两次改革中为限制特权、追求社会的相对公平与公正采取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经济上举措有何不同?分别指出两次改革对本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8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次改革对本国政治体制产生的不同影响。(6分)



2、(20分)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初,百姓成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材料三  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措施?援引材料说明孝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8分)




(2)材料二中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从材料中找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4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其本质是什么?(4分)



(4)综上分析谈谈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社会的影响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4分)


3、(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商君)开塞耕战……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
                                         ——《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商鞅、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分别指出两场改革的性质。(6分)


(2)材料中两场改革受到批评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你认为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4分)


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材料一  (司马光)批评青苗法的执行,……令“贫富相兼,共为保甲”,贫者得钱后无力偿还,“吏督之急”则逃散四方,“富者不去则独偿数家所负”。……推行青苗法的提举官以多贷为有功,不问民之贫富,强行“抑配”,各级官吏则假新法之名而徇私舞弊,与民争利,搞得“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李存山《王安石变法的再评价》
材料二  中国传统士大夫对聚敛之臣素所轻视,至于政府经商(均输、市易)、放利(青苗),更认为不成体统。……一般地主奸商,因奸利被夺,亦推波助澜,更增反对的声浪。……当时所有的名臣……或被告排斥,或自动求去。他(指王安石)全力提拔的吕惠卿却是暗中伤他、只求得保一己权位的奸人。
                                            ——李定一《中华史纲》
材料三  (青苗法)与今世银行所营之业相近,青苗则农业银行之性质也,……夫笼天下之货而司以官吏,……以国家为唯一之资本家,为唯一之企业家,更无第二者以与之竞争。……然其果可行与否,犹未敢断言也。……现今之经济社会,惟有听其供求相调剂,而自至于平。所谓自由竞争者,实其不可动之原则也。……国家为唯一之兼并者而莫与抗焉,则民之憔悴,更安得苏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
请回答:
(1)青苗法的实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作用?(1分)据材料一、二指出,青苗法为什么会招致社会议论和反对?(3分)



(2)据材料一、二,你认为确保社会改革措施顺利贯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分)





(3)据材料三,梁启超认为青苗法有什么缺陷?(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这些言论的主要目的。(2分)




2012年高三历史选修一第二轮最新模拟试题答案1
1、 解析:本题重点考察学生的比较问题的能力,侧重对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全面理解和掌握。
(1)举措:商鞅变法:军功爵制或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3分)梭伦改革;财产等级制。(3分)
(2)不同措施:梭伦改革:鼓励工商业发展;(2分)商鞅变法:重农抑商。(2分)梭伦改革: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4分)
(3)不同影响:梭伦改革:进一步打击贵族势力,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3分)商鞅变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分)
2、(1)均田制;(2分)原因:“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影响:均田制限制了土地兼并,利于调动农民的产生积极性;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魏经济的恢复发展;国家收入的增加和社会安定。(6分)
(2) 实行汉制,采用汉姓。鲜卑族是黄帝的后代。(4分)
(3)民族间的服饰饮食等方面相互影响;民族融合。(4分)。
(4)孝文帝改革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为国家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4分)
3、解析:(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奖励耕战的措施。材料二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迁都及汉化政策。根据所学,两次改革分别属于新兴地主阶级改革和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
(2)根据所学,两场改革受到批评的共同原因,可分析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可酌情回答,应坚持的态度:坚定不移的决心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
答案:(1)内容:商鞅废除井田制,奖励耕战;孝文帝迁都及汉化政策。(4分)
性质:前者属于新兴地主阶级改革;后者属于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2分)
(2)共同原因: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2分)
态度:坚定不移的决心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2分,其他答法言之成理即可)
4 、解析:第一问青苗法的积极作用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青苗法遭致反对可以依据材料一中“富者不去则独偿数家所负”、“推行青苗法的提举官以多贷为有功……”、“各级官吏则假新法之名而徇私舞弊”、材料二中“全力提拔的吕惠卿却是暗中伤他、只求得保一己权位的奸人”得出相关的信息。 第二问提取材料一、二中的信息,找到了不当的地方也就能从中找到我们今天应该吸取的教训。第三问据材料“……以国家为唯一之资本家,为唯一之企业家,更无第二者以与之竞争”“国家为唯一之兼并者而莫与抗焉,则民之憔悴”可以分析出梁启超认为的缺陷。分析其目的时必须站在梁启超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主张方面来考虑 。
答案:(1)作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1分)
原因:青苗法在推行过程中,富户为贫者担保,损害地主的利益;各级官吏强行摊派,徇私舞弊,增加农民的负担;统治集团内部认识不一;王安石用人不当。(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得1分,共3分)
  (2)主要因素:改革要兼顾各方利益;执政者要廉洁奉公、团结一心;用人要德才兼备;措施落实要到位。(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
  (3)缺陷:国家把持借贷,与民争利。(2分)目的:借鉴历史经验教训,宣传维新变法。(2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11-29 12:41 , Processed in 0.01635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