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说的“教育的目光要长远一些”,不是让教育的目光“无限长远”。我们的教育一直以来似乎就犯了“目光无限长远”的毛病一样,反而导致了相反的结果。比如,我们动辄就说“要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这样“无限长远”的目标,实际上等于没提。因为这样的目标没有抓手,它最终只会导致流于空泛、虚无而失去存在的意义。最终,我们的“共产主义接班人”不但没培养出来,反而培养了很多“体质衰弱、道德幼稚、人格不全、能力低下”的“社会累赘”,实在是令人痛心。 那么,“教育的目光要长远一些”的“度”在哪里呢?我们可以听一听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在《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一些问题》一文第七个问题“家庭要有高度的教育学素养”中,苏霍姆林斯基说:“家庭和学校的一项严重任务,就是形成学生对于做父亲和母亲的道德准备。”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苏霍姆林斯基阐述了自己的理由:“多年来的经验使我们深信,要善于把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看做是未来的父亲和母亲,要善于从这样的立场来看待教育现象,这就是再过20年,我们的小学生就会领着自己的儿子来上学,就会跟我们一起来思考怎样更好地教育他。”你看这样的目光多么长远,如果学校教育都能这么做的话,我们就不会一直抱怨家长不会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教育了吧? 但这样的教育目前在我们的教育体制里,还不具备实现的可能性。因为我们总是把学生看作是“不成熟的人”,而对他们的教育也只是限于“现在好好学习,为将来走进社会打基础”之类的空话而已。也就是,我们只让他们“为未来作准备”,至于将来他们要扮演的“职业劳动者”、“父母”等等角色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特点、要求,几乎没有人告诉他们。况且,即使我们接受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一建议,能够把“学生”当作“未来的父亲、母亲”来培养,我们也严重缺乏“关于爱情和友谊,关于婚姻、生育和教育子女的谈话”的知识,这些“爱情教育、性教育”等知识体系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体制中还是一片空白。当绝大多数老师对于学生们的早恋问题都感到无所适从时,你让他们怎样去对待“把学生当作未来的父亲母亲来培养”这样的课题呢? 这样一来,我们的“远大理想” ——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无从下手去实现,我们的“中期理想”——把学生当作“未来要当父母的人”来培养也无法实施了,我们便只剩下“短期目标”——把学生培养成“考试机器”了。因为这样的目标有抓手——一次又一次的无休止的考试,每次考试又都能得出个分数,并可以反复排队、分析一番。于是,中国教育的“短视症”在今天就被我们演绎到了极端的地步,从而产生了成堆的问题。我想,化解这个难题的最佳出路,还在于拉长我们的目光。因为,苏霍姆林斯基还说过:“学校是一个幸福的童年时代的世界,但是照耀这个世界的思想应当是想到儿童明天要变为成年人。成年人的思想、操心和观念——这一切都应当逐渐地进入无忧无虑的童年的世界。”各位教育工作者,你想到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