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校“教学设计表”的三次变革-2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6 15:47:45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二、对原教学笔记的尝试性改革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一文中明确指出:“要综合设计弹性化的教学方案”,“以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价值观指导下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要完成的最后一个综合,就是将每节课的具体要教学的内容与教学过程的师生策划结合起来,构成弹性化的教学方案。”我们在指导本校实验教师备课的过程中,觉得把这样的理念细化为教案的具体要求,比较容易让教师掌握和操作。于是我们就以“中期评估”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为主线和构架,初步设计了下列的试行教案。
       这一设计真实地反映了我们当时对“新基础教育”理论的理解度。叶澜教授反复对我们说:“教师要学会读学生,要读懂学生。”我们在教学目标设计的第一栏就明确要求教师对学生状态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

表2  “新基础教育”推广性研究:2002学年度第二学期教案
                                            课堂教学方案                               月     日   星期  



       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我们试图体现弹性化的设计理念。认知目标和拓展性目标是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而不是强求整齐划一的全班齐步前进。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可达成的目标,也可使他们有达成目标后的成就感。每堂课都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我们考虑到了对教学内容的重组与加工。叶澜教授的“长程两段”设计理念启发了我们重新认识和梳理知识结构。如何完成以知识为载体的结构教学和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结构,拓展所学知识,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将新旧知识加以衔接和运用。这样才能激活知识链,达到与生活的沟通,从而真正实现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主动地投入学习,形成学习的心态和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分五大板块:
       (1) 常规活动。希望每位教师都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一套适合本班学生特点、新颖有趣、全员参与的活动。
       (2) 开放性导入。是激活课堂的关键,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生成丰富的教学资源。
       (3) 教师活动设计及意图、学生活动设计及意图。想给予师生弹性活动的空间,不追求答案的一元化,但也决不是“信马由缰”地驰骋。所以要求教师要明确活动设计的意图。要求教师在读懂教材,特别是读懂教师自己的基础上,在预设的开放的课堂上如何做好生成资源和如何做好生成重组信息的工作,如何推进“过程生成”。这样,期望整个课堂处于真正开放的状态,而不仅仅停留在“旧瓶装新酒”的假模式中。
       (4)对课堂可能发生的情况的预测和对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预判自己的教学设计会发生、可能发生的某些状态,并有相应的措施,不致于无法回应而中断教学进程。   
       (5)开放式总结。分评价和开放式作业两部分,希望老师能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需求进行归纳点评,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布置适合学生个人能力的作业,让学生能做、想做、会做(我们还专门进行了这方面的课题研究)。

课后,我们要求教师进行自我评价、反思与重建。叶澜教授在中期评估评课时曾经这样说过:“教师读‘自己’,要读出作为老师的思维方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反应状态及自己的处理方式,以明确继续发展的方向。”所以,我们要求教师学会分析课堂上的得失,反思课堂上的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教学理念。这样才有利更好地探讨和创建新的实践形态。
       从2003年2月到2003年7月,我们学校实验教师开始试用我们自行设计的“弹性化”教案。
三、在专家指导下的深刻反思和再设计
       新方案试用中,实验老师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我们当时认为试用的时间不长,学期结束后再作总结修改。实际上,我们自己对教案设计存在的问题,缺乏应有的敏感。对教师的建议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2003年10月华东师范大学专家组回访我校,叶澜教授给了我们“当头棒喝”,令我们警醒。她强调:对教材的深度开发、对学生的深度开发,是“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之根本特点。她耐心地指出了我校在试行弹性化教案中的偏误,引导我们去认识教学目标的弹性化开放性导入、资源生成、过程生成、回应评价等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如何体现弹性化。为了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她的话,叶老师又提出了一组看似简单却又内涵丰富的问题,并逐个做了解释。
       (1)“学生状态分析”要求教师分析什么?
       要分析学生已有的,更要看他们缺什么、需要什么和发展什么。
       (2)“认知目标”和“拓展目标”是什么关系?
       从教师的教案上,可以看出教师对这两个目标的认识是模糊的。前者局限于认知,后者是“二期课改”中的拓展型课程,缺少逻辑和相关性,又怎能构成教学目标的“弹性”?
       (3)目标设计的依据是什么?
       教师要读学生、读教材、读自己;对学生潜在资源的深度开发,对教材育人价值的深度开发,是“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前提。惟有这样才能把握“目标”的依据。
       (4)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把教师活动设计和学生活动设计分开,这可能吗?
       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相互依存的复合主体,教学活动是师生交互共生的独特的方式,把两者割裂开来,在教育观念上将是倒退。
       叶老师还告诫我们:弹性化教案的设计要结合学科、年级、班级、师生的个性,不能把目光仅仅停留在教案的格式上。目标设计得弹性,过程设计得弹性,学会利用课堂上出现的不确定性,才会激活课堂教学的资源生成;及时调整预设方案,才会有“过程生成”;有了这两类“生成”,才会给师生积极互动、为生命活力激发留出足够的空间。所以教学方案的设计才需要开放、有弹性。
       专家的评点,引领我们在新的层面剖析“试用教案”的种种不足,我们对“新基础教育”提倡的弹性化教案也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1)教学目标的设定建立在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状态的分析、对可能的期望发展的基础上。
       (2)教学目标不局限于认知,还涉及到学生在这节课上可能达到的其他目标。
       (3)教学过程的设计重在由何开始、如何推进、如何转折等等的全程关联式策划。
       (4)过程设计还要策划教学行进中的教师活动、相应的学生活动、组织活动的形式与方法,活动效果的预测和期望效果的假设,师生间的互动方式等方面。“可能性“、“发展性”、“参与性”综合形成新教学方案的“弹性”。
为此,我们一面对“试用教案”进行修改,一面开始新的探索,设计出了新的教学设计表(见下表)。


表3  ”新基础教育”推广性研究
教学设计(2004年3月)


说明:
      (1)教师可以根据教时和课堂教学需要,灵活地调整教学活动的设计,体现教学设计的弹性;
      (2)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的设计要相对应,设计意图综合说明;
      (3)教师以“新基础教育”推广性实验中期评估方案中关于课堂教学的三个评价表为指导,自主开展弹性化教案的综合设计。
      根据弹性化教学设计的特点,我们要力求做到四个“备”:
      (1)备教材。熟悉本学科课程标准,深度开发本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读懂、读透教材,为学生提供不同的路径,独特的视角,去认识与之互动的世界;为学生提供一种惟有在本学科的学习中才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升独特的学科美的发现、欣赏和表达能力。
      (2)备学生。读懂学生是设计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在对学生现状的分析中,既要了解学生已形成的知识结构,更要看他们缺什么、需要什么,还要看为他们可能的发展能提供什么,使我们的教学在教学设计的前端就牢牢抓住“人”、“生命”这一教育的本质。
      (3)备过程。师生是不可分割、彼此依存的教学复合体,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种生命存在的形式。教师要通过有深度的开放性导入,激活教育资源的生成,并通过积极的回应,推动教学过程不断生成新的资源,从而丰富师生的课堂体验。
      (4)备作业。学生参差不一的发展状态提出了作业设计的弹性要求。教师要在量上、难度上以及作业形式上体现这一要求,实现作业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根本目的。
      学习、实践、反思、重建,这是一个螺旋式的过程。通过教学设计表的三次不断深入的变革性研究与实践,我们感到:在“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引领下,我们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会不断有新的拓宽,能力会有新的提高,视野会有新的突破。现行试用的“教学设计”并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框架模式,我们要和广大实验教师一起研究“弹性化教学方案”的综合设计,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完善,使“教学设计”更有助于“研讨课”向“家常课”的转化,更有助于新型课堂教学形态的形成,更好地为教师的“弹性化教学”服务。
来源:《新基础教育》 作者:赵双或 温顺浩 工文吉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11-1 09:34 , Processed in 0.01960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