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习陶老师《经典诵读与教师生命成长》有感   [复制链接]

Rank: 3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 19:12:40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sy108 于 2014-2-12 09:22 编辑

  学习陶老师《经典诵读与教师生命成长》有感

    国学文化的传承,确实是我们现在应该付诸实践的重要任务。世界各国无不重视自己民族文化的传承。它是增加民族凝聚力,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增加国家创新力的重要手段。即使是只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也要通过移植的方式为自己的“孩子们”建立一个传统文化的王国。在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三单元学到的由前美国教育部部长莫德•林赛编写的《美德书》,就是一个例证。此外,陶老师提到的犹太人对后代的教育也是一个很能证明传统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的例子。
    传统的国学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和必要性,现在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政府教育部门的重视。但是实施起来却不像说的那么容易。最好的方法应该是像犹太人那样,从婴儿开始。犹太人在婴儿还在摇篮里时,就会在每天下午的时候给婴儿读一段经书,然后再在婴儿的嘴唇上抹上一点蜂蜜。让孩子们从还未产生思想时就体验到经典书籍带来的“美妙感觉”。当然,这并不是说学习经典一定要早、要文、要深。而是要在孩子开始认识世界的时候,给他们树立一个榜样,创造一个环境,表达一种倾向。我觉得前两种是最重要的。从陶老师教育女儿的过程中就能看出这一点。而这两点恰恰是我们现在做的最不好的。尤其是在最重要的家庭教育阶段。我们的家长很多只是表达一种倾向。比如,陶老师举得那个例子,家长坚持不了了,就对孩子说你要继续下去。这种情况我想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曾经见过,最终的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我们现在的国学教育更多的是强调学校在国学教育上的任务。当然,还得从娃娃抓起。小学最好是诵读经典。中学可以做一些浅解,最好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达到“知行合一”。当然,如果我们想要让经典国学真正地传承下去,就必须是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可以由政府倡导或者协调。这里边家长又是很重要的一环。也是我们现在教育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学生只靠语言上的听讲、书本上的分析是学不会经典的。必须要从实践中,尤其是对身边人的模仿、学习中体会经典带给我们的巨大帮助和引导。《论语·学而》中有言“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古人云:学莫便乎近其人。综上所说,书本中的知识一定要和实践联系在一起,达到知行合一。这样才是对经典最好的学习。而孔子在自己的教学中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最后,在对国学的学习中,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那就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矛盾。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周易”、“老子”这种高深的文化是精英们的文化,很难被大众所理解。而我们今天的教育是大众的教育,文化也趋于大众化、世俗化。还有,一些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在我们今天已经不再适用,但是如果一字不差的学习一些“国学经典”,比如《三字经》《弟子规》这种由秀才蒙师编写的有封建文化特色的旧教材,就会出现类似于坐飞机去国外出现的“时差”问题。这些矛盾问题已经成为现在国学经典阅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大家的重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5-2-24 15:24 , Processed in 0.42344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