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 改 变 自 己 这个时间女儿该回家了吧?按惯例,女儿两周回家一次。从小女儿没出过远门,如今上高中了,周末一家人的团聚让我感到很幸福。本来见到女儿很高兴的,也有点想孩子了,孩子更是想家了,可是一到家门口我便眉头紧蹙。“你的花生米吃了吗?你的饭都吃了吗?饺子没坏吧……”孩子支支吾吾:“花生米没吃完扔了,因为黏了;饼长毛了,扔了……”“孩子,我没舍得吃,都给你拿上了,你怎么让它黏了,不快点吃;还有饼,我也没舍得吃,你到底怎么了……”然后是一片沉寂,我可以想象得出当时的尴尬。妻子也是一位教师,怎么能这样说自己的孩子呢?偶尔有一天,我看到了孩子写的日记:“其实回家并没什么好的,一切都不如想象之中那么美好,一切都并非尽如人意,所有的愿望都只是幻想……为什么期待回家?再找不到理由……雷悄然落下,我莫不成了史湘云……”看了孩子的日记,我感觉很不是滋味。也许我们给孩子带的饭多了点,孩子吃不了;再说,一连好几次我们送的都是同样的饭,也许孩子不感兴趣了。饭坏了是难免的,怎么能光怨孩子呢?我们又没有不当之处?由此,我想到了我的学生。经常听到有的老师说,孩子不听话,不好管。我也经常这样说,可静下心来想一想,这难道能全怪学生吗?与其让学生听话,不如先改变自己。 好好想一想,是不是我们老用一种模式上课,孩子不感兴趣;布置的作业老是一样,调动不起孩子的积极性;孩子放了错,没有巧妙处理,伤害了孩子的自尊;我们的课堂该孩子带来了快乐了吗……总之,先改变我们自己才是上策。当有学生课上犯错了,你能否发火,而是保持头脑冷静,巧妙地解决了问题,同时又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师生关系融洽起来;面对孩子的无心之过,你能否巧妙地化解突如其来的意外,让孩子有所思考,同时又能让孩子感到轻松和快乐……面对孩子摘花的举动,苏霍姆林斯基没有不假思索地、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处理,而是从孩子的错误中挖掘闪光点。他首先想了解的是儿童的动机,而不是粗暴地批评处罚。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很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 老师们,不要老是想着改变我们的孩子,还是改变我们自己吧,做一名智慧的老师,为了孩子,也为了我们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