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今社会最应该做的事情是读书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13 13:28:26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在一般人眼里,上学接受教育和读书是一回事。正因为如此,老百姓把上过学的文化人称之为读书人。其实不然。读书人是世间最幸福的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精神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正因为如此,有人说,一个不大读书的人,他即便位高权重,事业发达,天天锦衣玉食,他的人生亦是不够丰富多彩的,因为他的心灵生活是单调的,因为他不曾享受过绝对的、远远大于他实际阅历的书中那无限的精神风景。对此,我深信不疑。古人云:“最是书香能致远”。当今社会许多人之所以富而不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读书不够,缺乏强大的精神世界。
当今社会受过教育的文化人不少,但酷爱读书的人却不是太多。人们的精神目光已被物质欲望所牵引,内心世界已经变得不再宁静。许多人贪图现世的“热闹”,在现实的喧哗中迷失了自我,从而丧失了读书的热情。“热闹”两字人皆向往,但“热闹”有不同的形式,“热闹”的对应词是“宁静”。读书这种宁静的状态,恰是心灵的最热闹。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呢?读书人只有保持宁静的心境,将诱惑统统拒之门外,才可以分享书籍给予的热闹。而今,对于读书人来说,诱惑形形色色,委实太多。一些人听了一些学者对传统经典的解读,就再懒得再去翻原著,再懒得去做深层次的参悟,再懒得去享受本该有的另一番热闹。难怪有人揶揄:现在能体会到读书这种别开生面的热闹乐趣的人越来越少了。这不是时间的问题,而是我们没有了读书的宁静心境。于是,那些学术名明星们便呼之欲出,在各种场合滔滔不绝地向人们口若悬河地用当代人的视角,阐释着他们心中的经典,有些解释过于前卫大胆,甚至离谱,早已远离了经典的本义,对此我们好多人缺乏应有的警醒,还盲目地深信不疑。
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其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认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更为重要的是,读书人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中,悟道理、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 《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司马迁的《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文天祥的《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马克思学得入世的激情,从 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因此读书也是在交朋友,并且是在与一些比自己优秀的圣贤交朋友,通过读书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分享他们的生命智慧,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意义非同寻常。
一个人一旦与书结缘,极大可能是注定了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说“极大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负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的那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到读书幸福,是从自己喜爱文学的亲身感受和经历中有感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能够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自然,我们不应强迫人们将读书作为唯一的选择,尤其在今天这样一种多元并存的文化生态下。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曾经坦陈自己年轻时的经历:“千万人争相抢读一本书、几万字的手抄本小说流传成为那个时代的代表性场景……怀念那个年代,并不是因为那个时代给了作家很高的地位,而是整个社会对于阅读的诚恳和郑重……文学不再受宠,其实是虚热散去之后处于它应有的位置上。也许文学现在才是在它应该在的位置上,它与其他行业应该是平等的。”铁凝的话,很中肯,其实文学如此,其他领域的创作亦是一样。但须说明的是,不强迫人们将读书作为唯一的选择,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因此而不读书,放弃读书,更不意味着人们对于读书可以像对待其他娱乐活动一样随心所欲、草率应付。
时代不同了,传媒发达了,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改变了,途径多了,尤其是互联网分流了许多年轻读者,使人们的信息渠道更加通畅了。这话有一定道理。但是书籍仍是人类文明智慧最主要的载体,而读书是获取真知灼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想象力、创造力以及修身养性的主要途径。只有读书,才会使自己成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人。一个民族的强大,也是与读书密不可分的。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富有智慧的民族,而这个民族,就是最喜欢读书的民族,因为这个民族悲惨的历史让他们深知:唯有读书,才会使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自身变得更为强大。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读书人,永远不会沦落为精神世界的卑微者。正是凭着这个阶梯,犹太民族,一个失掉自己国家和领土的民族,分散漂泊在世界各地,但他们却用自己的民族智慧证明了这个民族的价值。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一个个优秀的名字在我们人类精神文明的灿烂星空熠熠生辉,照亮着人类文明的行程。
对每个人而言,读什么书,什么时候读书,怎样读书,都有自我选择的权利,但既然读书,就须将诱惑拒之门外,尤其有能力的人,还要尽量避免快餐化的阅读,避免跟风式的阅读。比如读经典之书,须是原原本本、逐字逐句读,单刀直入,取法乎上,唯此才能直截根源,探骊得珠。读书不要带着功利主义的心态,从修身养性的目的出发,养浩然之气,做坦荡之人。最近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在热播,看了电视剧之后,又一次吊起了我对原著的胃口。并且在一星期内将这部百万字的煌煌巨著又读了一遍,读过之后,对经典著作的魅力又有了深刻的体验。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就在于他有穿越时空的精神价值,它能提供心灵成长的正能量。路遥作为当代中国著名的文学家他是以透支生命为代价,给我们留下这部不朽的文学史诗的。读这些文字,就感觉是在给自己的灵魂洗澡。人生的各种苦难,在作家的笔下成了强大生命气场的动力。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带给我们的是感动,而不是颓废。只可惜这样的经典在这个物质极度欢愉的时代却难以产生。人们在享受着丰裕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心灵世界也在普遍地荒芜,这应当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国家也在倡导全民阅读,可有书不读的现实令人心痛。不读书的理由很多,也很正当,但对于一个民族的整体进步和发展来说,不读书是很危险的。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五千年一脉相传,靠的就是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自觉读书所带来的文化传承。今天读书的环境哼优越,我们更应该有自觉读书的好习惯。从小处说,为自己,大处说,为国家和民族。全民争相阅读的好风气一旦形成,实乃国家和民族进步的一大盛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5-10-4 07:32 , Processed in 0.01591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