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德育教育与学生成长   [复制链接]

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6-30 15:50:18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德育教育与学生成长

济南市平阴县第四中学  刘淑慧

近期观看了朱小曼老师的《小学儿童情感发展与教师教育道德敏感性》后,不断地思考、融汇,结合目前教育的现实和实践,深感教育事业任重道远,并怀有深沉的内心忧患和带有渴求眼神的期待。我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代,从最初的埋怨到现今的容纳,是一次个人感到历史感的转变,一次个人生命分离到人类生命整体性的转变。

我在想一个人能够走多远,什么因素能够决定一生的发展?我想起了现今的成功人士,牛根生、俞敏洪、马云、李开复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人文精神丰富”。其实,我更侧重于他们的“道德情感”,我认为一个人成长中,道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一个民族的未来。无疑,他们都是热爱学习的人。我在著名情感教育家朱小曼的《情感教育论》中读过一句话:“一个不热爱学习的人,或将学习视为‘敲门砖’和应试工具的人,他的道德发育是有限的,因为他没有生命扩张的内在动力。相反,一个把学习看作是快乐的,把学习当作生命活动的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情感、模塑品格、丰富个性的人,则有望成为道德的人。”现代哲学大师冯友兰也曾提出人生四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教育大致可划分为情感教育和认知教育,就像小学时学到的语文和数学,语文更侧重于道德感受和情感体验,数学侧重于理性分析和逻辑思维。从心理学中的脑科学分析,情感大致属于右脑,认知大致属于左脑。哈佛大学心理研究所的最新报告指出,左脑主要储存出生以后获得的信息,右脑主要储存着从祖先继续下来的信息。道德教育属于情感教育的范畴,但又是辩证统一的。朱小曼提出:“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应是发展人的精神独立与自持,使人既有能力向外追寻,以构成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现实融洽关系而不回避,同时又向内追寻,以主宰自我身体、情感、意志与智力的均衡而不畸形。”

现今的教育更侧重于人的社会性,不错,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但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剥离自然性而谈社会性,便否定了人的情感、道德、幸福、痛苦、性爱、死亡,否定了生命成长的阶段性和规律性。比如,中学之前的孩子以情感教育为主,心理学研究倡导这阶段的孩子侧重于感受和体验,以自然态使得大脑皮层发育健全,而不是因为过多的辅导班所灌输的知性知识阻碍了应该发育的情感线。道德教育自然倡导教育不要放弃人的自然性,人不仅仅是社会功利性的产物或者造物主,如果孩子在应有的脑皮层发育阶段没有得到发育,怎能期望孩子优秀、健全、健康呢?孩子的认知过程是从整体的、模糊的再进入到精细的、细化的一个过程,家长如果不遵守这个规律,孩子的认知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父母和教师不要用功利性的心理去认识一个孩子,而应该还原为生命,是活的。而且国内外研究一直认为,认知发展到一定阶段势必会受到道德情感的制约,人文精神的丰富与否是一个人人性发展充足与否和生命境界高低的一个关键。试想,为什么成功人士、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甚至总统,在校学习成绩并不好而人生又会如此成功呢?我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左右脑的协调发展,认知和情感的协调发展。大多在校前三名成绩的学生,未来的发展并不一定好,而处于中间水平的反而卓越。

道德教育的体验不是单色调的,而是全色调的。朱小曼指出:“道德主体既可以从道德和谐中体验自足感、愉快感,又可以从道德冲突中体验崇高感、悲剧感;既可以从道德追求中体验痛苦感、憧憬感,又可以从道德完善中体验自由感、幸福感。”从哲学上分析,“痛苦正是渴求、希望找到可靠地意义点和价值尺度的明证。这种求一、求全、求和谐的倾向,作为情感自身内在的否定力量,使道德情感从情愫向情操环节转移和过程。”一个人丰富的情感体验和道德感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历的痛苦感受,既可以是移情于他人的,也可以是自我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告诫我们,不可忽视也不可跨越孩子成长教育中的痛苦因素,合理引导便是一次生命质的飞跃。而且有志改造社会、完善自身的人,都需要学会同困难作斗争,在其生活经历中不可能不尝试这类负性情感体验。

我认为道德教育应该涉及到一个人的同情心、羞愧感和敬畏感。在《情感道德论》中有一句话:“人为了区别于其他种群生物,发展出羞耻感;人为了发展与同类的关系,衍生出同情感;人为了发展比肉身更高尚的品质,生长出敬畏感和仰慕感。”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善》中指出:“如果他对于其他人的痛苦不幸有同情之心,那他的心必定十分美好,犹如那能流出汁液为人治伤痛的珍贵树木。”没有对他人的同情、理解、尊重和支持,不关怀他人的需要和利益,也就没有道德可言。舍勒指出:“羞是高贵的生命针对卑贱的生命的一种自我保护。真正的文化绝不会使羞感减轻,而只会导致风俗习惯上的羞感表达的缓慢转化…从偏重身体的形式到偏重灵魂的形式。”朱小曼指出:“一个只有发展出了精神素质的人才会对自己的动物性感到羞愧,一个只有发展出了高度德性的人才会对自己的自私行为感到羞耻。”羞愧感的教育意义在于阻止学生道德堕落,但又不妨碍学生的道德进步。德国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凡是值得尊敬的不仅是吸引着我们,同时也会形成一种距离,有谁想要接近它,会为自己的卑微而觉形秽;有谁想要远离它,却又深感与所悦者分离有怅然若失的感觉。”这就是敬畏感,是一种矛盾的综合性情感,是一种与价值、意义紧密相连,因价值、意义的存有而生的一种道德情感。敬畏感可以使自己相对的渺小、卑微而得到净化、超越、提升的内心体验。

最后让我们以《情感教育论》中的一句话结尾吧,“最好的教育应该是让儿童一开始就体验到发现的快乐,最好的教育是通过最纯粹的人对人的方式获取最能打动人心的智慧经验。道德教育必须警惕缺乏活力的死板概念,必须警惕未经思考、未经理解而对观念囫囵吞枣地接受。”让我们把教育回归于生命,生命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倡导道德教育,道德是一个人灵魂的灯塔,失去了,只留下黑暗和痛苦。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5-2-26 00:20 , Processed in 0.01696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