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故而,教师如何处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将直接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家校合育,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促成孩子、班级、家庭的和谐发展。 一、全面了解班级家庭教育现状 班级的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教养方式。家庭成员的结构、家长受教育的程度等因素都会对家庭教育产生影响。一般来说,班级孩子的家长分为:“白领”型家长——学历高,工作稳定,有较先进的教育观念。“个体”型家长——家长来自外地,在本地打工或做生意,往往育有多个子女、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家庭教育观念滞后。“隔代”型——普遍在白领型家庭、一些爱玩乐及经商型的家庭中出现,教育孩子的重任落在了祖辈身上。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又有了“单亲”型家庭、“全托”型家庭等,只有在全面了解孩子的家庭教育现状后才会有的放矢地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教育帮助。同时也能了解孩子在家的实际情况、家庭教育情况及家长的想法和建议,与家长一起分析孩子的优缺点,对于孩子在校出现的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二、正确处理学校与家长的关系 1、“尊重”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前提 由于教师与学生家长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异、对教育复杂性的理解上的不一致,对教师来说,容易产生一种“我是专业教育工作者,我懂你不懂,我讲你听”的心理情绪,于是常常出现,有的教师“越位”去训斥学生家长。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家长并不完全是“门外汉”,更何况在人格上,学生家长与教师是平等的,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有时听到或看到一些教师动则“请”家长到学校来接受一顿劈头盖脸的“训斥”,然后是家长对学生的轻则骂一顿、重则打一顿的场面,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尴尬感觉。实际上,教师如果将心比心地换位思考一下,会有什么感受呢?因此,千万不要动辄就向家长“告状”,不要当众责备他们的子女。作为教师,更不能训斥、指责家长,不说侮辱学生家长人格的话,不做侮辱学生家长人格的事。否则会造成教师与家长之间的隔阂甚至对立,还可能引起学生对家长或教师的不满,损害教师的形象,降低教育效度。尊重别人是自尊的表现,也是得到别人尊重的前提,正如常言所说:“敬人者,人恒敬之”。教师在和学生家长交流情况、或一起研究对学生教育的问题时,要尊重学生家长的人格,决不能居高临下地用我要你怎么做、你应该怎么做的命令口气,而要用商量、征求意见的口气,这样才能有利于把班务工作搞好。 2、教师应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家长。 学生来自各个不同的家庭,教师在与学生家长的接触中,决不能带有世俗的功利色彩。在接待学生家长时,以貌取人、以职取人、以财取人都是教师应坚决杜绝的心理。 教师是学生仿效的最直接的榜样,应是社会良好道德的化身、学生做人的楷模。因此,教师应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家长。在实际与学生家长交往时,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来影响自己对学生或学生家长的评价;不能因为一件事情的看法或处理方法不同,而把学生家长看扁、看死,进而不能公正地处理好其他的事情;更不能因为物质利益的驱动而影响班务工作的公正性;要注意把握好分寸,严格遵守师德规范,避免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伤害、从而避免造成学生对学校教育的失望或影响他们今后的价值取向。 三、建立沟通平台形成教育合力 1、家长会,营造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学校召开家长会,宣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解决目前学生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介绍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的必要性,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意见、建议,让他们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更上一个台阶。因此,通过家长会,营造了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2、班队会,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有效途径 虽然每个家长都觉得对自己的孩子比较熟悉,但有时并未真正了解他。有时候想去了解,孩子又不一定愿意开口。我们可以邀请一些家长参加班会课,在课堂上听听自己孩子的心声。促进家长走近孩子,了解孩子。通过活动的开展,增进了家长之间、家长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感情。 3、参与班级活动,促进孩子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溺爱,孩子娇气,不懂得关心别人,不懂得谦让、合作,家长一味地满足孩子的各种愿望,使很多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在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下,组织多种形式的班级活动,目的是让孩子们在一起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人交往,体验互相帮助,相互合作的乐趣。在参观、游览、体验、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拉近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使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更为密切,他们可以更自由的畅谈家教心得、家教困惑等。在活动中,家长也同时发现了孩子的长处与不足,如有的表现勇敢,有的表现怯懦,利于以后有针对性的教育。家长们从关注自己的一个孩子到同时关注其他孩子,孩子们从以自己为中心的小圈子里走出来,在一起活动中学会与人怎样沟通、交往,这样的活动意义是多方面的。 总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二者缺一不可,舍弃了任何一方的学生教育都将是不成功的教育。尽管大多数家长不是专业教育工作者,但他们与孩子朝夕相处,对孩子的了解可能更准确,更深入,还有的家长可能在教育观念上有些合理的意见。经常与他们沟通交流,不仅有利于充分调动家长主动与教师配合教育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本人开阔思路,博采众长,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相信,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一定会促使我们的家校和谐发展,一定会谱写出家校共育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