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07|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孔子教育教学思想的探究性学习与思考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4-1 17:27:13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文帅 于 2011-4-1 17:28 编辑

    楔子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所开创的儒学思想几乎统治了中国的整个封建社会,并广泛影响了亚洲许多国家。仅一部《论语》,就彰显孔子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尤其映衬出其治学之路充满求“仁”的光辉。那么,孔子在教育教学方面思想的伟大之处究竟何在呢?今天的教育应该传承孔子留给我们的什么精神呢?新一轮的课改进程中,我们又应怎样去实践呢?带着这些问题,近来我拜读了一些折射出这位前辈先师思想光辉的书籍;并以探究和学习的态度归纳、总结出了一些自认为是的东西,希望能够对自己的实践工作有所借鉴。在新一轮的课改浪潮席卷了我们的之后,也希望能引起同事们对祖国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关注与共鸣,使拓耕者多一份对教育的理性与冷静。浅见拙识,难免有妄自菲薄之处。

    我所理解的孔子,其教育教学思想的光辉在以下三个方面有其体现:

一、在教育原则方面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类”,一是指社会阶层的各个等级,二是指学生个人素质的优劣。孔子以前,学在官府,教育为贵族特权。孔子开“有教无类”之先河,打破了教育为贵族所专置的禁锢。他弟子三千,论籍贯分别来自当时的鲁、楚、秦、晋、陈、宋、吴、卫等国;论年龄有与之相仿的颜路、仲由等,有与之相差四五十岁的公孙龙、孟武伯等;论身世其弟子中孟懿子是世卿子弟、公冶长曾为罪犯、颜涿当过强盗、子贡为巨贾、颜回、原宪和樊迟等为贫、农民。总之,他的学生形形色色,但孔子均一视同仁。

孔子的有教无类,一是倡导教育的平民化,二是主张教育的公平性。孔子认为虽然人的品行气质各有不同,但人的天性都是善良的,要使所有的人去恶从善,只能依靠教育;所以他说:“性相近,习相远也”。他的这种教育理念蕴含了教育公平的先进性思想,而他能在春秋晚期奴隶社会时代提出,着实是一种伟大。

    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在社区中平等对待每一所学校、在学校中平等对待每一个班级、在班级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教育理念,其实也反映的是有教无类的思想。但我们当前的一些教育,似乎对此还应用的不够。在我们的郊区,一些农村学校在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推出的什么“绿色证书”教育,让学生在完成基础教育课程的同时又要学习一些农业技术。看起来是为了学生毕业后具有一技之长,但农民的孩子永远当农民的思想应该不是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念吧?在我们的城市,学校被人为地分成了一二三类、择校现象等,是否体现了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念呢?在以“选择”和“甄别”为教育的基本手段的现实中,社会投资与师资力量在社区中集中到重点学校,在学校中集中到毕业年级,在年级中集中到重点班级,在班级中集中到所谓的优秀学生群体,我想这和孔子所主张的有教无类应该有质的不同吗?

二、在教学原则方面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概念并非孔子本人提出,而是宋代朱熹在总结孔子教学思想时所归纳首倡的。孔子教学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同一个问题,孔子对于不同学生的提问有着各种不同的回答。这在《论语》中有着不少的记载。《论语颜渊》中说,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均曾向孔子问关于什么叫做“仁”的问题。在回答樊迟问仁的时候,孔子说:“仁者,爱人”;在回答司马牛问仁的时候,孔子说:“仁者,其言也仞”。在回答仲弓问仁的时候,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而在回答颜渊问仁的时候却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为什么如此不同的对待每一个弟子呢?孔子说,因为樊迟的资质比较愚钝,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概念,教育他只要善待别人就可以叫做“仁”了;司马牛因为“多言而躁”,就教育他求仁就要说话谨慎,遇事不要急于表态;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颜渊是我最有成就的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我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孔子根据每个学生基础和造诣的不同,对同一问题做出深浅不同的回答,既切合每个学生的思想实际,又都符合问题的基本概念。可见,孔子的教学实践,的确是按照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来从事教育事业中的教学工作的;并且已经做到细致入微的程度了。

    回眸我们当前的教学组织行为:教学组织者的因材施教,是否因为各级各类的考试制度标准同一性和命题答案唯一性的影响,而不得不削足适履了呢? “让不同梯次的学生去做不同难度的作业,以求让他们考上不同等级的学校”的行为,我觉得是对孔子所主张的“因材施教”的变味儿实践。我想这应当是人才选拔制度所带来的应试教育的思想所造成的。孔子之所以能做到这点,除了他办教育在于追求人的发展、力图通过了解学生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教育目的外,最关键的还因为孔子那时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不像现在,他没有弟子升学的压力,所以他对学生的教育可以把目标完全定位在于追求人性的尽善尽美、定位在于追求社会的完美。

    抛开社会因素,“因材施教”是指因学生是不同之材而实施不同的教育。教师要想做到因材施教,前提是必须对学生了如指掌,前提的前提是对所有学生充满师爱;倘若教师不爱学生也就无从谈及了解学生,倘若教师不了解学生也就无从谈及因材施教。实际上,教育教学的艺术魅力就在于教育的多变性。教师要善于就教育的诸多因素的不断变异而改变自己教学的内容层次和教学方式,要因人因物、因时因地、因资源环境等的不同,实施不同的教育教学,才能体现因材施教的点滴。

三、在角色观念方面

    孔子主张要“身正不倦”。孔子被后人称为“万代师表”,我想不完全是对他的尊称。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在《论语》所纪录的孔子的言行中我们可以感悟到孔子的教育观念,可以领略到孔子为人师表的典范形象:在弟子面前,孔子注重人格魅力对学生形成的“无言之教”。他曾对学生说过:“予欲无言“。学而不厌的学生却对他说:”您老人家如果不说话,那我们还有什么可以传述的呢?”孔子说:“天说了什么呢?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生长。”这就是无言之教的道理,即通过暗示或榜样去教育学生。孔子主张要以身作则,就要言传身教,把“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结合起来。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意思是说可以通过言教而不使用语言教诲弟子,是失去了一个教育人的机会;不能运用空洞的说教解决问题的时候而使用语言说教,是对语言的一种浪费。所以,荀子颂扬孔子的教书育人是“早正以待”。

    由此,我觉得聪明的教师既不要错过教育人才的机会,也不要浪费语言,而应当采用‘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施以有效的教育。这应该就是身教与言教并重的道理吧?这就要求我们做教师的要正人先正己,己不正则难以正人。自己没有榜样的风范,何来榜样的力量?处处行为不检点的教师使用身教的方式教育学生反而会把学生带坏的。我们不是常说“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吗?我们不是也常说“什么样的班主任带出什么样的学生”吗?道理我想就在于此吧。

    我觉得做教师的,对自己的业务要求应该是善于学习,善于主动学习;对待学生应该具有“诲人不倦”的精神。刘校长在12月8日的行政会上对于“主动学习”的话题说过这样的话:“我们都要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样是大学毕业生,60年代的如果不主动更新知识,肯定会落后于70年代的,80年代的如果不主动更新知识,同样也会落后于90年代的…用老知识怎么能处理好新问题呢?”我觉得这是符合我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的需要的。教师只有自己不断的主动学习,学识不断的进步才能使自己的能力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同步,才可能有资格“诲人不倦”。

    解读孔子的教学实践行为,我深刻感受到孔子教育教学思想的朴素和人文。思考我们正在推进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们到底要改什么呢?我们改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呢?我肤浅地认为:在我们明晰了课改组织者策划实施的最终目标的前提下,课改,首先要改的是实践参与者的观念,而决不仅仅是改变一些实践过程的形式或手段。课改,最终的目的是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人的综合素质的需要,而决不是片面追求升学率。改改写教案的格式,告别两根儿粉笔一杯茶就上一节课的模式,在投影仪、鼠标和电教包中上课就算是在实践课改吗?作为引领和塑造未成年人成为国家合格公民的教师,我们教的学生考试都得100分就能说明我们是合格的教师了吗?那教师到底应该把自己塑造成教书匠还是育人高手呢?课改,对教师而言,没搞清楚落脚点在哪里,参与过程不是就成了在做无用功了吗?孔子的人才观主张人先要修身、再入世,这和我们今天所强调的“德育为首”的教育原则异曲同工。按照现代人才观的质量因素划分的顺序,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永远是高于文化知识水平的,要不“四有新人”的提法中为什么把“有道德” 排在了“有文化”的前面了呢?我想,他决不是小平同志随意侃大山说出来的吧?再有,如果“德育的主渠道是课堂”这句话在今天仍然是正确的话;课改,如果不以基础教育对象的实际人本特点为实施的前提,如果不以改变人才选拔制度的标准为前提的前提,如果不以切实提高教师的课堂育人综合能力为落脚点,甚至改来改去连学生学习的态度问题都没有解决的话;课改,能达到国家对教育的要求吗?这一轮的课改,是不是又会成了一次“轰轰烈烈走过场,热热闹闹搞探究,吹吹拍拍搞评价”的粉饰和浮夸了?我们所提倡的真正的素质教育,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恐怕再也要不得老黄瓜刷绿漆、老酒装新瓶的改革了吧?但愿同仁们在又一波的课程改革浪潮中保持一份冷静和自尊,不至于彻底丢掉我们本应弘扬和继承的优秀传统教育文化思想。

    是否可以深层次地思考一下呢?我觉得:教育能否走向成功,与之相互作用的因素包涵许多。但教育作为一项社会活动,其成败首先取决于社会赋予她的实施政策。我还觉得:当我们的政策,确实让千百万学生的父母不再为孩子考大学而呕心沥血时,当千百万学生确实不再为考大学而舍弃童真劳苦奔波甚至厌学、逃学时,当千百万教师确实不再为求生存而抛弃教育的本色削足适履时,当教育真正回归了她的本位的时候,教师也才真正拥有了广阔的发挥教书育人作用的天地了,学生也就可以张开想象和希望的翅膀,自由翱翔于知识的天地了。教育必须为社会服务,所以教育具有社会责任;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所以教育具有历史使命。教师的社会责任姑且不说,教师的历史使命也不必再谈,但教师的职业精神我们不能忘却。孔子堪称教师这一职业的从业楷模,我们在这个职业上轮回他的实践活动时,是没有理由丢弃前人的先进思想和成功经验的。我坚信,我们是可以循着孔子治学走向成功的足迹,萃取他教育教学思想宝库当中的精华,理性地结合当代教育的历史背景、时代特征和实际需要,做好我们的具体工作的。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11-28 04:29 , Processed in 0.01693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