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浸润德育教育的“主阵地”,精心设计主题班会 作为青年班主任,如何让主题班会由必须完成的任务,变成解决问题的手段,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通过学习,我逐步明确了主题班会存在的价值——集体德育教育、解决共性问题的班主任工作“主阵地”。在班会的设计方面,我也逐渐从“春晚展示型”向“问题解决型”转变。 空闲时间我常会思考,教师的工作内容到底是什么?经过观看专家的视频引领,我确实感受到,教师工作的核心内容是:“教书” “育人”,而相比之下,“育人”对教师的要求显然更高。 作为年轻的班主任,我清晰地认识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个别辅导,是教师解决个性化问题的常用方法;主题班会,是教师、是班主任工作的主“阵地”。 聆听了几位专家老师的讲座,让我收获满满,更加增强了干好班主任工作的信心。对于班会的设计、素材选取、体现形式、效果跟踪等方面有了更明晰、更透彻的认识。 一、班会题目小而精 班会主题是班会核心内容的体现,一个“抢眼”的题目,往往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热情,为整节班会课的顺利召开和推进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学习,我认识到:1、班会时间有限,一般来说只有40—45分钟,不可能在一节班会课上解决所有问题,只能着重解决一个对于班级比较集中或者突出的问题,这就要求班主任在选择主题和确定题目时,必须做到“精挑细选”;2、班会作为班级教育和集体辅导的主阵地,务求实效性,解决具体问题,所以在确定班会主题时,必须做到指向性清晰,具体明确,也就是要求主题尽量做到“小”。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班会题目除了做到“小而精”,还要具有时代感、班级特色,例如:近期在微信群中流行一个小段子《友谊的小船》,天猫超市的宣传中又采用了“吃喝在一起,友谊的小船变巨轮”的宣传标语。在我近期设计的“友善”主题班会中,我针对班级学生特点,把题目定为了“让友谊的小船变巨轮”,既体现出了班会要解决的问题——友谊的形成和稳固,也结合社会热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 二、班会素材接地气 班会的目的是解决班级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集体,仅有一个“抢眼”的题目还不够,还必须有“接地气”的素材作为支撑。我认为,班会的素材只有来源于学生、来源于班级问题,才能真正引发学生的思考,共同探究解决之道。社会问题的图片、资料、视频,当然可以用于班会设计,但是社会资源的选取必须与班会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切合度高,能够营造氛围或者引发思考;从时间角度来看,社会资源的使用也不宜过度耗时。在实践中,学生的自习、测试、作业展示、获奖、运动会、集体劳动、社会实践、年级活动,都是很有效的学生素材,作为班主任,不仅要时刻记录学生的表现,照片和视频的留存也是一种基本要求,而且要留存反映问题的图片,更应该随时留意学生取得成绩的图片,给予孩子们欣赏和期待的目光。 三、班会形式有个性 班会形式一直是我在设计班会中的困惑所在,很多时候,班会要进行展示,为求现场效果,我会倾向于把班会设计成为“春晚型”,但与此同时,由于学生能力和基本素质所限,“春晚型”班会设计耗时、排练效果不佳,现场随机性大,问题解决性不强,效果达成度不高。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根据学生特点不同、班会解决问题特异性,班会可以分为:成果展示型、方法介绍型、教师引导型、解决问题型。我们常说“形式为内容服务”,其实班会形式也确实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定,也正是所谓的“个性班会”。 四、班会效果需跟踪 班会作为学生群体辅导和德育教育的一种课型,所达成的效果具有延展性,所以班会的教育效果如何,还应该关注学生在班会后一段时间的表现。我的做法是:1、班会感想和反思;2、班级反馈表数据统计和个别谈话;3、班级多维评价反馈。有了效果追踪,班会才能切实从“流于形式”到“脚踏实地”。当然,班会效果的追踪中,也可能发现新的问题,这也会成为系列班会的设计来源。 在学习中,各位专家的点播和意见让我大开眼界,他们风格迥异,各具特色,也让我思路更加开阔。最后,我想用一句很流行的话来结束自我的学习总结:“班主任工作,我在努力学习,积极实践,我依然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