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策略 [复制链接]

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8 21:06:18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一、谈话导入法。

       语言是人类沟通的重要工具,教师可以利用与学生的谈话来导入新课。比如:在讲1000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之前都学过100以内数的认识,都知道了一个一个地数10 个1是10,一个一个地数10个10 是100。让学生用数字接龙的方法回顾这个知识点。今天我们就突破一下对数的认识看看1000以内的数我们怎样去数呢?大家敢不敢接受挑战呀。看看谁能用最聪明的方法来数1000以内的数。虽然是几句简短的语言交流其实已经画龙点睛地把本节课的内容呈现出来了,并为学生的探索学习奠定了一定基础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二、实践动手操作法。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后又服务于生活。我们要让学生在这种贴近生活、贴近实践的动手操作中去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从学习中找到乐趣和探索欲望真正理解学习数学的意义。“实践是创造的源泉,学生具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教师应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多动,尽量让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教师经过精心的设计后利用动手操作的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创造思维来导入新课,那么学生会真正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的。比如:在“克和千克”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把收集好的各种商品标签拿出来整理一下,哪些标签上的质量单位(重量单位)是克或千克并让学生去试着读一读。然后让学生猜一猜物品的重量(物品和相对应的重量标签进行搭配)加深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最后拿出电子称和台称让学生把准备好称重的东西拿来称一称说出重量。这样的开课导入开启了学生的动手操作的欲望,紧密地联系了生活实际。整堂课学生都会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并会生成一些更有价值的收获。

三、小故事导入法。

        数学知识往往就是和数字打交道,时间久了学生会觉的枯燥乏味。对于小学生而言,故事对他们来说非常的形象、生动、妙趣横生、奇妙无穷。因此,我根据课型的需要往往会利用一个生动活泼的小故事来渗透我的新课调住了学生的胃口,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效果还挺不错的。比如:在讲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课时。“从前有个猴妈妈它有四个猴宝宝,它们一起快乐无比地生活着。春天到了猴妈妈带着它的四个孩子一起去野外摘桃子,不一会就摘了12 个桃子大家看着粉红的桃子都十分高兴都馋的直流口水迫不及待的都想吃。这时猴妈妈就犹豫了,怎样才能平均地分给四个孩子呢?(公平、公正、公开的去分)“12个桃子分给四只小猴子,可以怎样分呢?”同学们谁愿意帮帮这群馋嘴的小猴子呢?乐于助人的小朋友将获得智慧星哦。接着经过思考后学生的表现都是争先恐后的回答,并让学生借助于道具来分一分。一个趣味智慧的小故事就能让学生兴趣高涨、思维涌动、进入探索知识的热潮中去,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精彩的导入环节可以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活跃的课堂气氛和充满探究欲望的思维狂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学情和教材的特点去设计导入环节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工作更加充满实效性和客观性。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5-2-24 17:09 , Processed in 0.01637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