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7-10-18
- 最后登录
- 2018-8-1
- 阅读权限
- 20
- 积分
- 79
- 精华
- 0
- 帖子
- 10
|
溺爱型教养方式是指对子女的要求、主张、意见无条件的接受,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子女的要求,替孩子办一切事情,甚至为孩子的错误行为辩护。溺爱型的教养方式有碍于小学生认知,家庭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对孩子自主学习能力有负向预测作用。还有研究证明,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创造力发展有密切联系,溺爱型家庭教育方式不能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使孩子养成依赖、服从的习惯,创造力水平低。采取溺爱型教养方式的父母由于对子女过分疼爱,生活中事事包办,使子女失去了锻炼的机会。久而久之,子女依赖感滋生,责任感缺失,当独自面对困难挫折时不能勇敢应对,不肯付出辛苦和努力,往往采取退缩逃避的态度与行为。
魏显睿,7岁,男,一年级,聪明活泼,隔代抚养,过度宠爱,溺爱型家庭孩子。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然后编谎话骗老师。上课经常扰乱他人学习,比如拽女孩的辫子、用橡皮砸同学、随便讲话等。比他强的他嫉妒、恨,不如他的他嘲笑、看不起,与同学总是矛盾不断闹不团结。天天抱怨老师态度不好,对老师的管教抵触情绪比较大。在同学中他没有人缘比较孤立还满不在乎,各科老师们在他身上可没少花费功夫,可效果总是不理想。下课喜欢胡乱打闹,经常与同学闹矛盾,欺负其他同学,每次值日时都以扫帚作武器追打其他的值日生,同学们既讨厌他又害怕他,都不愿与他一起玩耍。每天都有科任老师或同学生向班主任告状。
一、主要心理问题分析
1、 溺爱型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纵容放任、包办代替,强化了该同学的自我中心化倾向,使他形成不良心理和行为习惯,社交冲突频繁,耐挫能力较差,阻碍了学校教育的正常进行。
2、 基础知识没打好,学习有困难,失去了自信心,对学习产生了厌恶。经常被老师批评、招到同学嘲笑和歧视,与集体脱离,不合群。
二、辅导过程
1、家访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指导教育方法。与家长交流让家长认识到溺爱孩子的坏处,达成教育一致,请家长每天抽出半个小时专心陪孩子,与孩子交流,了解学习情况、学校里发生的事,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关注孩子的情绪,倾听孩子的心声。在家庭中给孩子一个可以不被家人打扰的学习小天地。孩子做作业时家长在旁边看看书刊,形成家庭学习氛围,对孩子学习的态度的养成有一定帮助。请家长必须坚持每天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给孩子较为严格的管理,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另外孩子能自己做的事情放手让孩子做,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和责任心,不让孩子做家里的“小皇帝”,做家庭中的“小主人”。
2、各科老师关注孩子,逐渐回归集体。上课时请各科老师都有意识地多让他发言,调动他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且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让他尝到发言成功的快乐,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培养他的自信心和在班级中的良好形象。和同学相处时,有点进步就及时在同学面前表扬他,让他逐渐融入集体。
3、经常谈话,顺势利导。根据孩子的表现,进行思想沟通,谈话中肯定他的进步,纠正他的错误思想、态度,明确他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不断提出新的目标,让孩子在愉悦的心境中不断改变,不断进步。
三、辅导效果
一段时间的工作后,该同学的变化明显,家庭作业能按时完成了,上课时也能积极举手发言了,学习成绩有所提高。不仅课堂上能集中精力听课,而且课下也会和我说一些很知心的话,从谈话中看出他懂事了很多,在意了大家对他的看法,慢慢地在班上他有了好朋友,与同学无理打闹的现象越来越少。
家长反映他在家能自己主动完成作业,在家长的管理下作业质量越来越好,还能做些扫地、擦桌子的家务为家长分担。该同学逐渐在学习,劳动中找到了乐趣,找到了自信,家庭氛围也越来越了融洽。
四、辅导感悟
古人常常告诫我们“为人父母,不患不慈,患于知爱不知教也。”当一个人娇生惯养,习惯了特殊的待遇的时候,他就从来都不会考虑他人的需求和想法,改变这种特殊待遇,慢慢地转变思想,转变习惯,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家长与孩子要平等相处,不做孩子的仆人。学会责任下放,即让孩子承担起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应该承担的责任,甚至可以给孩子主动创造一些克服困难的机会,促其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