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班主任的特殊操作系统》心得体会 [复制链接]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8 17:54:30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这次班主任培训有幸听了高谦民教授的讲座《班主任的特殊操作系统》,收获颇多。

高教授主要讲了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就是给孩子更多的精神关怀,再从几个方面谈了班主任主要干什么,理论联系实际,讲得非常精彩。

教师的精神关怀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惩罚和奖励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它以学生的心理、问题、困惑、愿望为参照,以最淳朴最真诚的情怀去对待学生,使每一位学生沐浴着师爱的阳光成长。在做班主任的实践中,我也在探索精神关怀的实现途径。

1.让“爱”成为开启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方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与痛苦。”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相对于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真诚、和谐,教师所有的教育技巧都显得那么苍白和脆弱。宽容和爱,才是开启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

爱的表达应该既是无微不至的、真诚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当我们把教育当作一项事业,需要倾注自己的情感与爱心的事业时,把学生的快乐成长当作自己的幸福时,那么我们便会把对学生的关怀当作自己快乐与幸福的源泉,就会把每一颗心灵作为自己思考、研究、倾听和欣赏的对象,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学生需要在爱的沐浴中成长,在爱的体验中体会到尊重、信任、理解、关爱、宽容、友善,得到激励与感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丰富的情感体验。

2.让“自信”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

教育在于激励、唤醒,唤起学生对未来生活的热烈憧憬和期待,教育要将生活于其中的人带入精神充实的境界,心怀美好的理想,看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实现教育从控制生命转向激扬生命的飞跃。生命的状态是多种多样的,但惟有在学校、在学生期,才会这样烂漫、纷呈而无畏。面对生命,特别是每天面对一个个充满朝气的、活生生的生命,那是对教师整个生命的激励。

一个学生在中学时代遇到一位能给他激励和憧憬的老师,那将是他一生的幸运。即使是批评,也要讲究批评的艺术,要在真诚的批评中给学生一种爬起来的自信和勇气,要为了明天、为了成长与发展去批评。对一时迷茫的学生,要以朋友式的点拨和提醒,帮助他们坚强地走出困境。让他们认识到,有竞争就会有压力,人生活在现世中,要奋斗要拼搏,难免会有不顺心如意之处,应该面对它,但不要夸大这种感受,要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正确认识自己的潜能与价值,对自我的发展充满期待与信心。真正的教师应该具有这样的品格:与学生一起心怀美好的憧憬,品味成功的喜悦,体验生命的成长,和学生一起得到生命成长的一份满足和升华!

3.让“阅读”成为滋养学生心田的营养品。

“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与心灵的真正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苏霍姆林斯基)阅读可以让我们抵达更广阔的精神彼岸,奔向崭新的精神天地。经典作品传承着不同民族的精神,是人类文明最精彩的华章。阅读经典对于拓展我们的精神空间,丰富我们的内心感受,对抗我们精神的平庸和堕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让学生从历史中、从伟大人物的传记中、从文学作品中,去感悟生命的伟大、人生的美好、人生的创造之美、奋斗之美,唤起内心深处的崇高感、自豪感、使命感与责任感,实现人生的超越。课堂以外有千山万水,阅读之中有万紫千红。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阅读这一途径让学生获得精神的充实感。让学生的童年阅读来守望心灵的故园,使之多一份语言的醇厚与灵魂,多一份精神丰裕与深广。

4.注意联合任课老师、家长为学生营造全方位的爱的环境

追求个体目标,不利于形成各方面协作,共同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心理疏导的任务,必须依靠课内外各种途径的紧密配合,以及学校、家庭、社会的协调一致才能完成。心理疏导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建立校内校外结合的心理疏导网络,在学校、家庭、社会多种教育渠道的配合过程中,充分利用社会信息中的积极因素,抵制和克服其消极因素,形成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全局合力。在学校内部,个人负责,对个人奖惩的做法,虽然可以强化教育者的责任意识,但却可能以牺牲合作和其他方面不关心心理疏导工作为代价。如有的学校把心理疏导工作看成是班主任工作,学生在课堂上不守纪律,任课教师推班主任管,似乎授课教师可以不管学生的思想,不负心理疏导工作之责,即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在社会上,人们认为“育人”是学校的事,这种认识不利于唤起全社会的教育意识,不利于“共同育人”观念的树立,会导致“5+2=0”现象的出现。而让所有的力量拧成一股绳的最关键还是在班主任这里。

5.引导学生攀升自觉自律的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而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只有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他律”为“自律”的时候,学生的内部活力才能被启动,其思想道德素质才能真正提高。正如陶西平同志所说的:“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形成内驱力,由此推动学生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形成各种良好的素质。”

基于上述认识,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争当自觉生,争创自觉班”的活动,引导学生由“他律”攀向“自律”的境界是最重的事情。叶圣陶先生说过:“习惯的养成在于教师的训练和指导。”确实如此,良好的习惯不可能靠自发形成,必须经过指导和训练。还要明确,习惯是一种定势,不良的习惯一旦养成便极难改变,所以必须抓好起步。

但在起步的时候,肯定有不少同学尤其是习惯和认识原本很不规范的的同学会对这些原本“很不习惯”、“很不要做”的东西有排斥心理,这时候老师的心理疏导和引导就显得很重要了。

谈到方法,高谦民教授讲得好:“只要你愿意为孩子另起一行,所有的孩子都会变得很优秀。”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虽然最终的成就在学生自身,但领进门的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心灵成长的过程中。

因此我愿意学着做学生心灵的守护者,快乐着,也思索着……这也算是我在本次培训里最大的收获吧。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11-24 12:04 , Processed in 0.02038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