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先有爱,再有教育 [复制链接]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7-9 16:12:19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一棍子打死”。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可能为学生所接受。 当然,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先生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 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而这种结缘这是教育的基础。 作为一名年轻的班主任,我希望:在我的班级里,每一名学生都在明媚的阳光中追求知识,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在工作中,我关心着每一个孩子。不管是优秀的,还是发展有困难的。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人的每一次过失;用期待的心态去等待他人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他人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他人的每一份成功,贴近童心,春风化雨。         一、偏爱后进生 在班级管理中,我努力将自己“与人为善”的爱心和班集体“普遍的友爱”倾注给后进生,给他们以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投入。在班集体中,我总精心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气氛,让他们体验集体的温暖和同学间的友谊,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大胆鼓励后进生参与课堂活动和班级管理,让他们逐渐克服内心的胆怯。
        二、严爱优等生 优等生,谁都爱他们。但他们的缺点往往容易被忽视,被原谅、袒护。对这类学生,做到不宠坏他们,更不迁就他们.
        三、博爱中等生 我曾在《中国教育报》上看到过一个中等生写给老师:“老师,当我看到你找尖子生谈话时,我很羡慕;当我看到你找犯了错误的同学谈话时,我也很羡慕。我知道,我的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可又比较听话。有时我真想违反一次纪律,哪怕是一顿训斥……”我看了这段话,感受非常深。 对照自己,作为班主任的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关注最多的往往是特别好与特别差的学生,而那些内向的、文静的中等生,很容易就成了被人忽视的角落。当他们一次次悄悄地举手,却没有获得发言的权利;当老师的眼光一次次地跃过他们,落在身后的捣蛋鬼身上,他们便越来越沉默,离老师也越来越远。注意到了这一现象,我觉得这些学生其实有许多是完有潜力进入优生行列,如果能为他们创造锻炼的舞台,激发他们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就能为班级管理带来极大的方便,同时也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针对这些学生的特点在班级中组织开展“路队长轮流制”、“执行班长制”、“小组长轮流制”等。特别是“执行班长制”,大大鼓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进性。通过组织活动,我觉得对这一行列的学生进步起了较大的作用。通过半学期的努力,我班的小干部工作能力也比较强。有时,我要去听课或去开会,就有意地让小队长管理班级,发现他们也管理得不错。可以说,有部分执行班长做的不仅提升了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也能更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做一个大家学习的好榜样!
         我想,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要培养具有高度文化知识的人,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成为一个个心中有“爱”,有“他人”的真正的人。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教育时更要注重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注重情感的发动。也只有有血有肉的教育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才能使教师的言传身教渗透的学生的灵魂中去,从而使他们终身受益。 贴近童心,春风化雨。我想让孩子的童年有一个良好的起步,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5-4-28 19:21 , Processed in 0.02336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