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中小学美术欣赏课 [复制链接]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4 17:14:04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中小学美术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它通过绘画、工艺作品欣赏、手工制作等多种形式从艺术的一些内在规律中去寻找产生美的根源、并且感受美的存在,从而去探寻美的规律。在教学的进程中逐步慢慢让学生学会去分别美与丑、好与坏、高尚与庸俗、积极与颓废的学习能力并且可以逐步建立起正确的、真正的审美观点、高尚的、有意义的审美情趣。促使学生们去热爱、去维护、甚至学会去创造更加美好而又有趣的东西,学会去正确看待、摒弃、改造丑恶的东西,把学生引向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道路。

谈到欣赏,其面甚为广泛,有这诗词文赋、音乐、舞蹈、美术等,各类艺术学科都可以涵括于艺术欣赏之中。他们通过不同的作品表现形式、手法、及其特有的语言符号来诠释人们的精神生活。可以说美术是反映出自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美术欣赏课不仅让学生认识美术作品的内容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表现出来的形象美,形式美,色彩美,还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培养了他们思维能力。

并引导学生创新。去激发学生们对美的爱好和对美的追求,并且去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个性以及积极向上的心态,美术中的欣赏课是想要培养和造就有个性的人格、有创新思维、有文化、有艺术修养、有高雅的审美观念的优秀学生。


2.1审美意识

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历程中,经过历代前辈们精心研究与创作,我们进而得到了许多关于美的理论结晶,它虽然在概念上纷繁复杂,但是我们在总体上形成大众的审美意识;同时也是积攒了许多大量的美术作品,例如绘画类、剪纸艺术、陶艺类、雕塑类、建筑等都可以归类属于美术范畴。它们都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是通过作者以与他人不一样的表现手法和特有美术语言来诠释作者对美的理解,更是全是作者本人对美的向往。它们有的是反映群众对大千世界的热爱,反应并宣扬历代帝王的威仪,反映我们广大群众对英雄的尊崇等,大可以这么说,美术是反映出并存在于大自然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是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有密切而必然联系的一种关系,它折射着人类的思想哲学意识。

2.2范围广泛

美术欣赏的范围比较广泛,它渗透到我们大家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个小细节。就我国的美术它就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经过历朝历代的画家的艰苦卓杰的奋斗,缔造出绚烂多姿的文化。就广义的中国绘画来说,不但拥有大量传世的纸本绘画,还包括不计其数的壁画、帛画、年画、漆画、画像砖石、建筑物、彩陶等,它们交相辉映于这个璀璨夺目的艺苑里。在这些举世瞩目的令人目不暇接的人类艺术瑰宝里我们所能见的也不过沧海一粟罢了。

2.3视觉艺术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我们在欣赏的过程中,经过我们的反复观赏和玩味,由表及里地去感受艺术品的丰富的内在含义,动人的一些艺术形象和色调,不但能让观赏者们获得视觉上的美好与精神上的快乐,而且可以从它的内容上体验和感受到作品中所体现的心态情绪和思想感情,使学生们的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并且激发出学生的一些道德情感,加固了对社会生活美好、艺术美的感知感受能力,从而唤醒了创造美的一丝念想。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学生可以进一步更深刻地认识客观世界,会有一种异于别人的全新发现和感受。所以,美术欣赏课程对于中小学生是一门至关重要的课程,更是学生一个无穷无尽的再创造的必要过程。


3.1审美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在接触客观美的事物时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与人、人与世界形成的个人情感的关系状态,是由客观现实与主观世界的形象到个人情感。审美和美学息息相关的,相应时代的美学他引领着同时代的审美取向。人类如果没有一个具有普遍舒适性的关于趣味的一些评价和标准的话,就没有办法去进行一些积极而有效的精神交流和审美评价,这种有害的、低级的,不健康的趣味就会影响人们形成雅正、健康的审美观。 说的厉害、严重一点,它甚至会导致社会性的审美价值理念造成混乱,以及审美趣味的败坏。总而言之,汉字是中国人的语言,也是一切文化和一切艺术的根本,在理解汉字时要能像在其他的审美领域一样,趣味决定了一切,好的理解和评判,那必定是趣味很高的理解和评判,而坏的理解和评判,也肯定是趣味很低的理解和评判。2审美作为一种具有时代性、地域性的精神层面,是一种值得享受的视觉感受。

3.2提升艺术素养

通过大量的一些美术欣赏,不仅可以去了解古今中外的各类的美术作品,还可以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以及丰富自己的美术学识,更能培养学生的美感,去提高学生独立辨别美丑的能力,积累丰富的美学经验,慢慢形成自我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提高道德修养,并且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人生观;最重要的是养成了接受理解和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美的陶冶,美的熏陶,树立起学生正确的审美情绪和审美观点,逐步慢慢形成高尚的审美艺术情操,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3.3三维目标

新课程的改革在总体上着重提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综合来看,审美在教学改革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主要体现在看、听、说、写能力的同步发展,同时要注重思维能力、积极的审美情感的培养。我们定要将审美的新的理念作为美术欣赏教学的新内容、新目标融入到教学实践,更能使学生理解和运用美术这种特殊的最为原始语言文字的能力,适应时代的要求。


4.1美术欣赏课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受、审美和创造能力

中小学美术欣赏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美术欣赏课教学使学生不断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让他们更加热爱生活向往未来并为美的生活、美的未来而奋发学习和努力创造。近年来教育界提出了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的口号,这不仅普及了美学知识,而且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激发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马克思曾说过“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这就是说,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艺术反过来又会对人起着美的教育作用,从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

4.2美术欣赏课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爱因思坦说过“创造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人们改造世界的所有创造性活动中,创造力是必不可少的。中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具体形象的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中小学美术教育对发展形象思维、促进抽象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在绘画史的欣赏课中,引导学生认真的观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分析比较,区分各种艺术风格的异同,加深欣赏深度,这就是不断培养中小学生思维方法和能力的过程。美术欣赏课是最能开发青少年创造力,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手段和措施之一。

4.3美术欣赏课激发学生的兴趣,传承民族文化,形成人文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可以通过作品的创作背景的讲解,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欣赏的兴趣。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来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一件艺术作品是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真实写照,欣赏一件艺术作品就是当时社会文化,的一种再现。我国的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美术共同构成世界美术的多元化。我们在欣赏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艺术作品时,学生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也有一定的了解,我们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仅了解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课外知识。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


5.1重视问题

作为美术教育中众多分支之一的美术欣赏课,因为其对审美要求的特殊性以及教育上的独特性,从而往往得不到美术老师的重视。很多美术教师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对欣赏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时候只叫学生自己一看了之,或者由于教师一锤定音说上几句,根本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欣赏,所以出现了一些错误的教学方法。

5.2欣赏课的课堂

有的老师在上欣赏课的时候,为学生讲解的并不是作品的时代背景、历史故事及含义,而是噫“故事会”形式的对于作品之外的一些画家的传闻、轶事津津乐道。“专业知识讲座”型的教学方法:以往的美术教育欣赏课的教学方法就是“讲”,教师往往一讲到底,这样的结果却是教师滔滔不绝,然而学生却不知所措的尴尬局面,美术欣赏课变成了“美术讲赏”课,等等错误的教学方法使得美术欣赏课的质量得不到提高。新课程的实施转变了教与学的观念,美术欣赏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政治说教”?而是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等方面的能力。


6.1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过程中,才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去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就是去尝试、去实践审美的一个自主过程。美术欣赏中,学生常常凭直觉来欣赏作品,但直觉会受到个人知识的限制,根据这些问题,课前需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预习,并且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对产生欣赏的兴趣,而不是无准备的听课,上课时,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刻讲解,可以让学生自行欣赏几分钟,也可以利用讨论的形式去欣赏,然后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感受,最后再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作品的画面,例如画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都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色调的?还是冷色调的?整幅画感觉是欢快的,还是伤感的?这些都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胜过教师的讲解。这样也能改变那种以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堂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11-28 06:07 , Processed in 0.01646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