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3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查“问题胶囊”,不能玩“猫捉老鼠”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4 16:48:4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查“问题胶囊”,不能玩“猫捉老鼠”

今天《新京报》一篇题为《修正药业已销毁14万盒问题胶囊后续情况将通报》的文章,介绍了自称生产“良心药、放心药”的修正药业在有关部门的监督下,将此前召回的138495盒“问题胶囊”集中销毁。修正药业还表示:“对于检测出的不合格胶囊产品,公司将继续组织销毁行动,决不姑息隐瞒。”

看样子,修正的这个官方表态,肯定是得到了有关部门的事先认可,希望以此来表明该公司积极配合调查、知错就改的态度。

但只要我们稍微思考一下,就发现这又是监管部门和违规企业在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以此来混淆视听,以便给各自开脱。

修正作为一家知名企业,而且生产的是人命关天的药品,生产内部管理不可能混乱到连某批次产品的原料来源都不知道,更不可能不知道从哪些企业购买了多少“问题胶囊”。因为任何药品的生产,都必须事先通过GMP认证,而认证过程则是由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GMP评审专家,对企业人员、厂房设施、生产环境、卫生状况、物料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销售管理等企业涉及的所有环节进行检查,达不到规范要求的企业无权组织药品生产。

换句话就是,修正药业对自己从何时开始生产“问题药”,累计生产了多少“问题药”,哪些批次、哪些品种是“问题药”,心里早就一清二楚。问题曝光后,该公司之所以不愿意“竹筒倒豆子”,还假惺惺地表示将尊重监管部门的检测结论,其实就是不愿意真正知错认错,最终的认定结果无非是:监管部门检测过的不合格产品,他们都认账;而监管部门没有检测到的产品,他们就不需要认账;那些已经被患者消费掉的“问题药”,就更不会成为他们违法经营的依据,这就完全符合民间调侃“坦白从宽,牢底坐穿;抗拒从严,回家过年”的那个意思。

可奇怪的是,我们的监管部门也非常配合修正这么做。按说,违规生产“问题药”的企业拒不交代,监管部门就该采取各种手段去调查,去深挖。而这次“问题胶囊”的问题,其实非常好查,因为既然生产“问题胶囊”的企业找到了,通过这些企业的往来帐簿,甚至银行转账记录,就非常容易查清楚他们何时购进了“问题胶囊”,够了多少粒“问题胶囊”,很容易查清楚由这些“问题胶囊”生产出的“问题药”流向了何方,甚至可以在较大程度山查到这些“问题药”吃进了那些人的肚子里。

可有关部门至今还在那里装聋作哑,放着这么好的现成线索不管,却煞有介事地通过检测来确定某某批次的胶囊药有问题。笔者很是纳闷,难道一个药企购回了“问题胶囊”,还会按照自己是否高兴,来决定某批次的药品是否使用“问题胶囊”?

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监管部门又在和“问题药”生产企业在玩“猫和老鼠的游戏”。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沙发
发表于 2012-10-11 21:50:06 |只看该作者
应该追究责任,让应该负责任的单位或者个人受到应有的惩罚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5-2-23 06:18 , Processed in 0.32640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