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习《学会赏识,用心陪伴》有感   [复制链接]

Rank: 3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2-10 09:38:4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sy108 于 2014-2-12 09:16 编辑

学习《学会赏识,用心陪伴》有感

    知与行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要面对的重要教育议题。南宋朱熹感慨“知易行难”,明代王阳明悟出“知行合一”,现代陶行知倡导“行知教育”。那么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应该如何处理知与行,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呢?

    首先,让我们简单梳理一下教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教育,在原始社会主要是生存技巧的传授。是当人类群体出现祖孙三代并存的时候,由祖父母向孙辈传授自己狩猎、采摘等的经验。这对于人类最终能够适应自然,在危险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发展下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也正是从那时起,逐渐形成了稳定的部落集群,开始成为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传授生存经验的老人逐渐从狩猎、生产中脱离出来,开始专门教育部落的后辈,这种教育活动也逐渐有了固定的地方。固定从事这种事情的人在后世就被称之为“老师”,而这个固定的场所就被称之为“学校”。它一般设在水边。因此中国最早的学校就被称为“泮”。随着人类生产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各种管理生产和人民生活的社会机构。而学校的教育也逐渐从生存的技巧转变成为礼、乐、射、御、书、数这些社交、管理等的知识。而教育的权力也逐渐集中到上层阶级的手里。但是教育的方法,依旧沿袭前人的方式。即以“学”为基础,以“习”为中心和重点。书籍中关于孔子教育弟子方式的记载,就能够体现出这个特点。而随着科举制度的出现,诗赋策论成为学校教育的重点。而教学方式也逐渐从“习”变为对书本、对前人经验的“学”上。明清科举取士,以朱熹之言为唯一的标准答案。这也加重了“学”在教育之中的比例。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育从此一直延续至今。

    这种教育的方式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尤其对于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在现实中做事很难。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精力、财富、机会让我们用一次一次的失败来挥霍。毕竟人生只有一次。谨慎小心,多学习前人和其他人的经验教训,再经过自己的认真总结、思考、规划之后,逐渐实施。知“道”然后施“行”才是立身、成功之道。可是,对于孩子们来说,尤其是小学的孩子们来说。用这种方法教育、学习,就要面临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孩子们不了解这个世界。你说“米饭”,他吃过,就知道;你说“喀斯特地貌”,他没见过,就想不明白,也记不清楚;你说“曹操”“关羽”,他看过《三国演义》,就能说出个一二;你说“贾谊”“梁鸿”,还要让这些小学生写一写认识和体会,恐怕全中国的小学生也没有几个能写得出来。为什么呢?因为孩子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就是藉由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些感官来建立一个对世界的概念性认识。进而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抽象思维的能力。然后,他们才能开始知道善恶美丑,开始形成自己辨别事物的能力和做事的习惯,开始找到自己的归属和人生的价值、目标。这也是重“知”轻“行”所带来的第二个问题孩子们缺少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思维能力。第三个问题,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力和欲望。当我们用前辈的知识经验来规范后辈的思想行为的时候,我们也制约了孩子们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束缚了孩子们对自己未来人生道路的选择。当孩子们十四五岁进入青春期的时候。他们开始产生自己的想法和思维。他们会寻找自己对于世界的感觉并作出一些小的选择。那么,这个时候外来的思想上的硬性要求,就会被他们视作束缚需要挣脱。于是,一系列让我们束手无策的问题开始一刻不停地在我们与孩子之间蹦来蹦去。杨老师在谈到七大信条的第五点时,有三句话很值得我们学习。当我们与孩子们交流的时候,要这样做:1、我建议,你选择;2、你选择,你承担;3、你承担,我陪伴(分担失败、分享成功)。那么我们要建议的内容是什么呢?就是孩子们缺少的对世界的认识和做事的经验、教训、方法。然后,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喜好取向去选择。在孩子们选择之前,尤其是在幼儿园和小学的时候,我们还需要给他们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并且在课堂、课外教育中,多给他们创设解决问题的情景,让他们有一个学习、适应的过程。

    当然,在孩子们成年之前,还是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和指导的。但是,我们要把对孩子的态度逐渐从一个“主宰者”过渡到一个“陪伴者”的身份。而落实在学校教育中,我们不能用书本和老师的讲解代替学生自主的学习和实践。实践才能出真知。所以陆游曾写诗感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我认为在基础教育中,尤其是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教育中应该以“行”为主,以“知”为辅。少一些条条框框的知识问答,多一些实实在在的体验活动。书本的学习,可以在中学阶段适当地逐渐加重。而到了大学阶段,就应该倡导“知行合一,缺一不可”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5-2-24 21:04 , Processed in 0.01588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