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PW5706335 于 2017-2-11 11:28 编辑
关注心理健康 提升学生素养 小学生的年龄阶段是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如果这一时期学生心理出现失衡或人格上发生偏差,将对其未来一生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广大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充分发挥教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积极的措施,引导学生克服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 1.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心理素质是包括:尊重和热爱学生,对教育事业充满激情,有着奋发向上的理想,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求实严谨的教学风格等。所以必须加强对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进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地掌握。教师只有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正确地开展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除了要对学生品德表现充分的了解,还必须及时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需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促进其健康成长。 3.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其日常的活动联系紧密。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合到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之中。多组织一些针对性强、密切联系学生日常实际学习和生活的活动。引导学生广泛地参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随时发现问题,借此为契机开展直观、生动的心理健康教育。 4.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咨询。老师应该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然后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广大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如果学生做了错事或有出格的行为,教师不能简单地采取粗暴的方式处理。应该多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对其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错误。发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及时对其进行专业的心理指导和治疗。 5.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孩子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 有些有效的对策还需要在亲身的工作体验中摸索出来。只要我们有心地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