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4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翁同龢与晚清政局 [复制链接]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0 10:31:0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翁同龢与晚清政局

翁同龢一生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其一生74年都是在日渐衰落的大清朝度过的,有过40多年的政治生涯,可以说他把自己一生最辉煌时刻都奉献给了这个曾经宠过自己,也伤害过自己的王朝,同时,翁同龢作为咸丰时的状元,同治,、光绪帝的老师,又先后担任过都察院左都御使,刑部右侍郎,工部尚书,国子监管理事务大臣,户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还曾经两次被任命为军机大臣,参与当时的军国政要和重大活动,可以说是晚清政局中叱咤风云的人物,对整个晚清政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可以从研究翁同龢经历的重大事件中看到其身上的爱国思想、求贤思想和教育思想,以及清王朝没落的必然性。

关键词:翁同龢      慈禧       光绪      外交       戊戌变法

晚清是一个多事之秋,充满了战火硝烟,屈辱悲哀,如:1871年俄国强占新疆伊犁,1874年日本出兵侵占中国宝岛台湾,1883年法国侵占中国当时的属国越南,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等等,而翁同龢对其交涉问题都一一参与,加之他与晚清政坛重要人物的交往,如:慈禧,光绪,李鸿章,刚毅,荣禄等等,更加体现了其显赫的地位以及在晚清政局中的重要作用。

翁同龢,字声甫,又字均斋,号叔平,晚号松禅。1830年5月19日(道光十年四月二十七日)诞生于北京城内石驸马街罗圈胡同寓所,祖籍为浙江常熟,是近代著名的政治家,他参与了晚清重大的朝政活动和政治变革,一直处于政治漩涡的中心,它的言行举措“动关朝局”又在朝代更替的历史进程中,与时俱进,为后续的近代政治革命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下面我将叙述翁同龢一生的重要事迹,一方面追忆一下这位伟大的晚清政治家,一方面感受一下翁同龢与时俱进的变通思想和积极的爱国思想

一、    1力挽狂澜,帮助慈禧垂帘听政

1.1拥立幼帝,忠心慈禧

在同治皇帝即将病死,确立谁为继任皇帝的期间,翁同龢的立场是坚持拥立光绪皇帝,效忠慈禧。当时翁同龢完全没有必要去讨好慈禧,因为在这权力变更的非常时期,慈禧的权力没有稳固,更何况一旦不是立同治的兄弟,而是立同治的儿子辈分的皇子,慈禧就没有什么权力了,可翁同龢不顾朝中大臣反对,坚持立同治的兄弟,可见他对慈禧的忠心绝对是真实的。

慈禧是一个权利欲望极强,又善于运用手段的人物,她还是懿贵妃的时候,就倚靠着咸丰帝的宠幸, “时时披览各省章奏”[1],干预朝政大事。她在除“八大臣”,夺取第一次垂帘大权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她高明的政治手腕,如:“奕䜣单独进见,和慈禧、慈安太后秘密策划从载垣等手中夺权”[2],都可以看得出这一点。可是同治身染天花病死,又无子嗣继承大统,这样皇帝的任选就直接影响到慈禧的再次垂帘,因为垂帘必须要具备的一个条件,那就是皇帝年幼,另一个必须是太后,而不能是太皇太后。当时朝廷决定有谁来接任大统有两个方案,一个是众人赞同的给同治立嗣,“宗社为重,请择贤而立,然后恳乞垂帘。”[3]一种是慈禧为代表的,另立同治的兄弟,继承咸丰的皇位。翁同龢在同治病重的时候,就以朝政不可一日无人料理为由,和潘祖荫一起奏请两宫太后,“皇上于本月遇有天花之喜,经钟郡王、醇亲王等合词吁肯静心调摄。……所有内外臣工各衙门陈奏事件,可否一应呈两宫皇太后批览裁定……”[4] “权理”朝政,此时,同治病去,慈禧说“文宗无次子,今遭此变,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须幼者乃可教育。现在一语即定,永无更移,我二人同心,汝等敬听。”翁同龢便立即站在慈禧太后一边,力排众议,拥立五岁的光绪帝载湉,并且害怕日后重蹈明朝明世宗“大礼仪事件”的覆辙,在拟旨时特意标明为“文宗嗣”,翁同龢说“余意必应书为嗣皇帝,庶不负大行付托”[5],可是事情并没有盖棺定论,当时担任吏部主事的吴可读坚持要给同治立嗣,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蓟州的马仲桥自杀,这样的一个死谏必定会勾起整个朝廷对同治立嗣事情的注意,而为同治立嗣就直接威胁到慈禧手中的权力,加上选择光绪本就受到当时不少满族权贵的反对,这样一个事情的出现,对当时的慈禧想再次垂帘听政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可翁同龢扭转了慈禧当时困难的局面,在翁同龢递交的一份奏折中写道:“我朝家法,不建储贰。此万事当敬守者也。……揆诸前谕则合,准诸家法则符……”[6]直接把清朝不建两个皇储的祖宗旧制搬出来,给予吴可读的死谏致命性的打击,稳定了朝廷皇储之争的局势,也为慈禧立光绪给予了最充分的理由,从而为慈禧再次垂帘提供了机会。毫无疑问翁同龢是整件事情的关键,而且自始自终都站在慈禧这一边,是慈禧可以依靠的重要力量。

1.2讲学太后,辅助朝政

垂帘听政也必须要有听政的能力,对于当时知识尚浅的两宫太后来说,学习是必要的,早在同治的时候,南书房及上书房的翰林张之万、许彭寿、杨泗孙、潘祖荫等人就专门选择了历朝历代政治和前史垂帘的事迹,编成了两宫太后学习的教科书《治平宝鉴》,并且由大学士、尚书、军机大臣、弘德殿的师傅轮流给太后讲学。当时负责讲学的李鸿藻因为母亲去世回家丁忧,养心殿讲学的人手不够,便由翁同龢补李鸿藻的缺,翁同龢讲学,很有一套,没有倭人的道貌岸然,也没有徐桐的历言声色,又善于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深入浅出,自然受到两宫太后的喜欢,而且还能根据太后所提的问题,结合现实情况和政治上出现的弊端,灵活的的回答,这也使翁同龢在无形之中成为了影响两宫太后进行朝中大事决断的重要人物,比如在讲《明孝宗删定律例》一节中,慈禧太后问刑部的问案情况,翁同龢大胆直言,说现在刑部的问案有法律不怎么用,有相似的例子也不借鉴,和历史古人的做法相违背,还说刑部的问案的引例和户部、兵部、工部、吏部的条例没有紧密的联系,容易造成矛盾,慈禧听了之后,下来多加的留意六部的情况,不久便叫人修改了六部的则例,比如在讲《元武宗止括田》时,慈禧问如何能够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翁同龢结合当时的现实状况,说战争之后,各地的荒地很多,如果不派人丈量土地,记录在案,则日后会成为“黑地”,而且福建、广西、广州、湖南、湖北的一些地方都出现了贪官污吏勾结当地的恶霸圈占无人田地的事情。后来慈禧命派官员大力整顿,严厉打击地方土地兼并的现象。所以,翁同龢给太后讲学无疑起到了资政的作用。

二、    2呕心沥血,培养光绪一代明君

光绪是清朝第一位非皇子而入继大统的皇帝,一生38年的历程,实际亲政只有18岁到30岁的12年时间,可是在光绪短短的皇帝生涯中,表现出了出色的政治才能,这与他的老师翁同龢的教诲是分不开的。

2.1师生情深,影响光绪

翁同龢在慈禧再次垂帘的时候表现出的忠心,这也让他成为新的政治宠儿,幼帝光绪的教育,便落在了翁同龢这位前任帝师的肩上,翁同龢于1876年入职毓庆宫给光绪帝授课,前后一共22年的时间,师生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在光绪三年二月初,翁同龢因病请假,光绪当时是这样反应的:

“二月初六日:晚,夏侍郎来,功课如昨日。上问某何以不来,颇不愉也,今日仍问之再三,夏侍郎已告总管启闻矣” [7]

是年夏天,翁同龢请假回常熟扫墓,前后总共三个月,于十月十七日回京,同治皇帝见到翁同龢是这样说的:“吾思汝久矣”,[8]小皇帝在翁同龢不在的期间,原本应读二十遍的渐渐的改为十遍,后来一遍,最后都没有了声音,翁同龢回来后小皇帝昔日的精神和读书状态也跟着回来了,书房也充满了小皇帝的读书声,服侍小皇帝的范太监说:“久不闻此声矣”。[9]

正因为如此,光绪是充分信任翁同龢的,所以光绪亲政时,才会“每递一折,上必问臣可否,盖眷倚极重。”[10]

2.2违背后意,造就光绪

慈禧选择翁同龢再次出任帝师,另有她的图谋和打算。“她希望翁同龢能将光绪帝培养成绝对顺从她的儿皇帝。”[11]可是,翁同龢并没有这么做,反而想把光绪培养成为一代明君,他曾给光绪帝的一首诗中说:“敬从光绪当阳日,追溯康熙治郅时。”[12]可以看出,翁同龢想把光绪培养成康熙那样的明君。所以从来就没有抹杀光绪的个性和钳制他的思想,如光绪在他五至十岁的时候,对周围的新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有一次张子藤在说洋人“以手搏饭”,光绪听了后,也在自己的一次用膳的时候照做起来,慈禧见状大惊,问了一番,光绪直接说是张师傅教的,张子藤后来吓了个半死,还有一次,光绪帝听见有人说“守庚申”,于是自己也模仿起来,晚上一个人在庭院里面看了一夜的星星,结果第二天读书没有精神,昏昏欲睡,翁同龢对此并没有指责,反而积极诱导,保护着光绪帝的好奇心和接受新事物的思想,甚至在日后的教育中积极的引入国外的书籍,“在光绪八年(1882)载湉11岁时,增添授课内容,讲解了贺长龄、魏源所辑《皇朝经世文编》,两三年后又讲述了越南、朝鲜、日本、中国台湾地图书和魏源撰《圣武记》、《海国图志》等书,随后又讲解有关洋务的折件,使光绪帝眼界大开眼界,”[13]“从光绪十六年(1890年)起到戊戌变法前夕,他先后向光绪帝荐呈了传教士李提摩太、林乐知、丁韪良等编译的有关西方史地著作不下8部之多,荐呈维新派王韬、黄遵宪等人的著作4部。此外,还向光绪帝推荐介绍出国使臣斌椿、薛福成等人的日记。同、光年间新学与旧学、中学与西学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当时不少官僚士大夫知识分子仇洋仇教,视洋务为“祸水”,鄙西学为“末学”,如与翁同龢同时代的徐桐、李鸿藻等,公开视西学为“邪学”,把传教士所译西书视为“邪说”。翁同龢在书房竞如此大胆地进讲西学.荐呈传教士译书,确实是需要有一股勇气的。”[14]而且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教育中是从来未有过的,正是因为翁同龢自身的变通思想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并将之传授于光绪帝,才使得光绪与别的皇帝与众不同,范文阑在他的《中国近代史》中说:“光绪帝是满洲皇帝中比较能够接受新思想的青年皇帝,颇有所作为。”可见翁同龢是造就光绪帝的重要人物,没有翁同龢就没有光绪帝,也就没有戊戌变法了。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

沙发
发表于 2017-12-30 10:31:54 |只看该作者
嘿嘿,非常可以的额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11-24 20:25 , Processed in 0.02479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