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84|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科幻小说的自主化探索之路(二) [复制链接]

Rank: 6Rank: 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2-14 10:46:4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sdhdzx133 于 2012-2-15 21:10 编辑

三.新时期的中国科幻:走向自主化的道路(如有不对之处,敬请指正
    “文革”结束后,中国进入“四化”建设热潮,科学大会的召开,昭示“科学的春天”来临,科幻小说迎来第二个发展高潮。被誉为“四大金刚”的叶永烈、郑文光、童恩正和刘兴诗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是当时风靡一时的作品,发行量达到了300多万册,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科幻创作仍然没有脱离少儿科普的类型,作家们处于探索阶段,童恩正的《珊瑚岛上的死光》以及新时期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飞向人马座》都体现了这种探索,刘兴诗的《美洲来的哥伦布》和王晓达的《波》则开辟了科幻的新境界,虽然还留有旧时期的痕迹,但是可以看出作家们开拓新领域的努力。
1983年,由于学界偏见,中国科幻创作在思想整风中,被冠以“精神污染垃圾”的骂名。《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文章中说:“近几年来,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商品化的倾向,正在严重地侵蚀着我们的某些科幻创作……出现了一些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作品,值得我们注意。”这篇文章是当时的评论界对科幻小说态度的一个代表,他们没有从文学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科幻的优势与不足,而是将其抬到政治的高度,对其展开了批判运动。这次运动中,郑文光受刺激中风,叶永烈因《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被斥为“伪科学的标本”,童恩正出国,科幻创作队伍溃不成军,创作就此陷入沉寂。但总的说来,从新中国成立到8O年代初,经历两次创作高潮的中国科幻,从创作数量到作品影响,都是解放前所无法可比拟的。这一时期中国科幻也最具本土特色,无论是“少儿科普化”还是“成人社会化”创作,两种科幻风格已深人中国读者的心中,它带给青少年读者的影响尤其深远。当然,此时的中国科幻还没有跳出以凡尔纳为代表的乐观主义的话语系统,字里行间大多充满了对未来社会科学发展的乐观展望,对人的力量的颂扬,沉浸在高科技所构筑的幸福王国里。
80年代中国科幻的沉寂带来了一定的损失,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给了她思考、积淀和重新出发的时间,使作家们能够摒弃过去的创作禁锢,走向新的道路。科幻小说首先是小说,是文学的一种,只有真正回归到文学之中,并且走出自己的特色,才是她长久发展的道路。进入90年代,新生代作家们以崭新的姿态站在了中国科幻界的舞台,给我们带来了莫大的惊喜。
经过了近十年的沉寂,90年代,科幻小说重新崛起。这一时期,科幻创作队伍发生了结构性变化,科幻前辈纷纷隐退,新生代作家相继崛起,并成为科幻创作主力,代表作家有王晋康、杨鹏、星河、韩松、刘慈欣等。他们有着不同的职业,不同专业特长,却抱着共同爱好走进科幻天地。他们以多元开放的姿态,坚持个性化创作理念,以恣意汪洋的想象,寻求科幻自身的文学价值。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新生代作家多是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的会员,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的开放态度——我们可以向国外的优秀成果学习,但不是别人给我们什么我们都会照单全收的,经过思考后留下的东西才是我们需要的。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科幻小说终于摆脱了“工具化”的桎梏,回归到了文学的大家庭中。面向青少年读者群的科幻杂志《科幻世界》的发行量达到了每期50万册,可以说,科幻小说走向了复兴!
这时的中国科幻小说界不再像以往那样过分有选择地借鉴外国作品,只将那些自己现阶段想拿来用的加以运用,而是真正以开放的姿态接纳了外国科幻的百家之长,做到了“有容乃大”,同时又用欣赏的眼光开始回望历史和传统,从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中寻找创作灵感,在日渐开放的世界里,从传统文化里寻找使民族文学得以延续的根基。
科幻小说本应是以最新的科学技术或背景,面向未来,但是,中国知识分子天性秉有幽深的历史承担意识,这种意识投射在文学上是一种“回望”历史的审美心理。很多科幻作品不是描写未来的世界,而是反观历史,从中国古代神话和历史掌故中寻找科幻创作的灵感和资源,将之与现代人文精神及科学技术相交融,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幻小说,即“新历史主义”,突出人文情怀与对民族历史的深思。
刘兴诗的《悲歌》中的主人公乘坐时间机器来到了大唐,为了救助在沙漠中即将渴死的士兵们进入该时空,为他们寻找水源,在大唐领军作战,最终当同伴们去接他回来的时候,找到的只有他的墓碑,上面镌刻着“大唐故将军邵公方聚掘井处”。小说强烈地体现了作者参与历史的意识,借助现代科技进入历史,使现代与历史融合起来。还有相当数量的小说直接从历史中挖掘科幻题材,但他们并不是对古代故事的现代改制,而是站在现代人的立场,重新诠释古代文化。。在科幻文学这样一个极具时代性的文学种类里,竞如此强烈地表现出对于传统人文精神的执著,这仿佛是一个悖论,却也是中国科幻小说的独特之处,融合了传统文化精神的作品更加深邃而有力,由此也吸引了数量可观的成年读者。
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效法自然”,这种思想也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的文学创作,古典作品中大多都洋溢着对自然的敬畏。然而,这种情怀在建国后的“大跃进”中渐渐地被丢弃了,那种狂热的“与天斗,其乐无穷”的思想使得中国的文学创作充斥着有些病态的强烈的乐观主义思想,科幻小说作为一种主要面向未来的文学体裁,这种表现尤为明显。因此在过去的科幻小说创作中,那种对宇宙的敬畏,对大自然的景仰非常的缺乏,更多的是“人定胜天”的盲目自信,现在,情况已经大为不同。我们发现,中国传统文化里包含着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人文精神与科学意识,它们甚至是医治现代文明病变的良药。在中国近期的科幻小说中,我们发现,作家们不自觉地流露出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依恋,对精神家园的归依。
在刘慈欣的作品《朝闻道》中,以丁仪为代表的科学家们为了得到“宇宙大一统方程式”,宁可放弃自己的家庭和生命,“朝闻道,夕可死”,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标榜的价值观念在这篇科幻小说中的展现令人振奋和感慨。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渐渐认识到了科学进步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自然环境的破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疏离,物欲私利的膨胀,道德伦理的沦丧,人的中心价值体系的失去等等。正如作家刘慈欣所说:“在我自己的科幻想象世界中,传统的理想主义的未来依然存在,但也出现了另外一些世界,在其中,古典的、公正均衡的社会和精神画面开始失衡,技术的神话也开始弱化。我当然喜欢前者,但也不得不正视后者的存在。”
很多作品中,在科技高度发展的未来世界中,人性、社会、甚至人本身都遭到了扭曲与践踏。在何夕的《我是谁》这篇小说中,未来的社会只根据“号”来辨别人类,它是一个人在世界上唯一可以用来证明自己身份的东西,而主人公偏偏丢失了他的号,导致他在这个世界上根本无法立足,不能买东西,不能开车,甚至连自己的房子都没有办法进去,差点被机器人处死。作家意识到,人类在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成果的同时也在经历着某种恐慌——科学将一切神圣的东西符码化(包括自然、生命),消解了“神圣个人”话语,也许在未来的世界中人类再也不是“万物之灵”、“宇宙的灵长”,因此对这种未来的描写成为作家们经常涉猎的话题。
在人们逐渐认识到技术的负面效应的时候,西方的技术至上的模式的缺点暴露出来了,“科学与其他东西一样是文化的产物……有一天我们称之为‘西方科学’的认识论模式将会耗尽其动力” 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却渐渐显示出她的独特魅力来。中国古代的科技十分发达,同时在文化中还有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蕴含着浓厚的批判精神,例如老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弊端以及未来的可能性危机,都有着极好的解毒作用。因此,国内外的科幻作家们都开始重视起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试图从中找出医治现代文明的良药,在西方科技文化长期独领风骚后,中国传统文化终于拂去了积于面上的尘土,重新散发出她的迷人光彩。特别对于中国作家来说,多年的传统文化的积淀使得他们更能从中汲取营养,在创作中融入更为深沉的底蕴,应该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科幻的机遇时刻已经到来。
五.中国科幻的现状与前景
不可否认的是,科幻小说的地位在当今中国还是比较低的。至今在绝大多数的文艺理论作品中,科幻小说仍没有被分为一个单独的门类,甚至都没有被提起过!作为拥有众多读者的一种文学体裁,这种情形也是极为罕见的。当然,出现这种情况,科幻小说本身也是要负一定责任的。目前,科幻小说仍然不够成熟,有分量、为人熟知的作品并不多见,特别出色的作家也寥寥,这对科幻小说的进步与成熟无疑是一种损失。特别在国际上,最著名的科幻小说大奖“星云奖”、“雨果奖”,中国作家无一斩获,是在是个遗憾。虽然我们不能完全用国外的衡量标准来看待国内的创作,但这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当代科幻的水平。
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与西方文化的渗透,中国科幻也面临着极大地挑战,玄幻、魔幻小说相对于科幻来说无疑占据了更大的优势,从前几年的玄幻小说《诛仙》所造成的轰动效应中即可见一斑,更不用提风靡全世界的《哈利波特》与《魔戒》了。借助于网络这个媒体,玄幻与魔幻小说得到了极大地发展空间,科幻小说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会有比较严谨的科学原理的阐述,而网络文学又主要是快餐文学,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细读那些以科学知识为线索的科幻小说,因此,网络渠道并没有将科幻小说推向更高的高度。
近十年来,文学批评与科幻文学几乎是“不相往来”,那些抱有纯文学“贵族”意识的评论家,对科幻所持的态度则是令人难以忍受的缄默。缺乏文学观照的中国科幻,只能在孤独中寂寞前行。
但在这种不受重视的情形下,中国科幻小说仍艰难地发展着,并且致力于走出本土化的道路,从作家们对传统文化的崭新演绎中,就可以看出这种努力的成果,文学只有走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够立足于世界。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在广大的青少年中,很多热衷于科幻小说的阅读,甚至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跃跃欲试于科幻小说的创作,也写出了不少青涩但很有新意的作品,可以说是中国当代科幻的新生力量,相信将来也必将成为科幻界的后起之秀,挑起中国科幻蓬勃发展的大梁。以2008年的中国科幻界大奖“银河奖”为例,获奖的7位作家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作家,其中不乏在校的大学生,可以看出,中国科幻作家的整体水平正在提高,接受了先进技术教育以及传统文化熏陶的年轻人们在科幻创作的路上会比他们的前辈们走的更远更好。
参考文献
[1]肖建亨.布克的奇遇[M]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62.
[2]吴岩.抽屉里的青春[M]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年.
[3]陈平原.2O世纪中国小说史(第l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4]叶永烈.中国科幻小说经典[M]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6年.
[5]星河 王逢振 .2005中国年度科幻小说[M] 漓江出版社 2006年.
[6]星河 王逢振 .2006中国年度科幻小说[M] 漓江出版社 2007年.
[7]姜韫霞 .解读中国科幻:中国科幻文学的人文精神与科学意识[J]学术探索 2005年第3期.
[8]蒋信伟.走出低谷的中国科幻小说[J] 文汇报 2007-1O-14).
[9]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M]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年.
[10]王卫英.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价值与审美批评[J]中州学刊 2008年1月.
[11]郑莹.现代性视野下的中国近期科幻小说创作[J]科学文化评论 2008年第3期.
[12]孔庆东.中国科幻小说概说[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5月.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12-2-14 14:05:02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板凳
发表于 2012-2-15 07:45:39 |只看该作者
我喜欢科幻,超级喜欢,希望中国人能写出属于自己的科幻!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地板
发表于 2012-2-15 16:23:12 |只看该作者
sdhdzx54 发表于 2012-2-15 07:45
我喜欢科幻,超级喜欢,希望中国人能写出属于自己的科幻!

彼此彼此啦,希望我们这一代人或者我们这下代人能写出更多能留名的国产的科幻小说!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5#
发表于 2012-2-15 16:23:28 |只看该作者
sdhdzx41 发表于 2012-2-14 14:05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6#
发表于 2012-2-15 20:11:38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7#
发表于 2012-2-15 21:11:05 |只看该作者
sdhdzx201 发表于 2012-2-15 20:11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8#
发表于 2012-2-16 08:24:34 |只看该作者
我们虽然有刘慈欣,有王晋康等科幻大家,但还要承认,人家阿西莫夫的科幻确实更棒!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9#
发表于 2012-2-16 10:19:54 |只看该作者
sdhdzx54 发表于 2012-2-16 08:24
我们虽然有刘慈欣,有王晋康等科幻大家,但还要承认,人家阿西莫夫的科幻确实更棒!

实在不才,大学时期只读过他的《阿西莫夫科学指南》,人们都称他为“写作的机器”,我认为他的确是个全能的“写作机器”,也是个“鬼才”,阿西莫夫经常以真确的物质科学及人文现象演绎出他的科幻世界,又杂进侦探与推理的小说技法,使得他的作品情节生动,扣人心弦,让人不忍释卷。可惜天妒英才!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10#
发表于 2012-2-18 17:29:49 |只看该作者
当代科幻小说很难被归为正统文学,往往是通俗读物,地摊文学的代表,很难有古代科幻小说的高度,除非文学从新回归文言,白话成为历史。
明天考试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5-19 08:12 , Processed in 0.01810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