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7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谈教育惩戒在教学中的新要求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2-14 18:33:3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近段时间,教育领域发生了一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新现象和新问题。“素质教育”一词又一次深入引起我的思考。
素质教育已推行十多年,但事实上讲,许多学校表面上在搞素质教育,背地里却仍在搞应试教育。许多学校在办学指导思想上仍然以升学率高低为基准,只要升学率上去了,就是“好学校”。加之一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甚至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一些学校也把教师教学的升学率直接同奖金挂钩,同奖惩挂钩。“成绩才是硬道理”,其它都无所谓,这成为很多教师和家长的一致观念。
在此影响下,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在考试压力下,教师高压,学生厌学,学生负担过重,师生感情产生隔膜,师生之间知识传递的渠道在拓宽,然而感情沟通的渠道却在缩小。尤其是近段时间,在不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实施中,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大大减少,但部分教师转而采用讽刺、挖苦、威吓等“语言伤害”以及孤立、冷落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惩罚”的现象呈上升趋势,这使得师生之间的感情沟通越来越少,心理距离越来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健全难以保证,甚至部分学校出现一些我们教育工作者和社会不愿看到的现象甚至悲剧。
诚然,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水平和能力不可能一样,而我们的教学任务又不得不完成,这样就造成了一种矛盾:时间紧,任务重,学生跟不上,接着老师就开始急,批评、讽刺就来了,再接着,学生开始自卑、厌学,如此,教学走向恶性循环。但是,我们也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刚刚踏入高中学段的青少年,其心理承受能力还比较脆弱。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心理发展是不平衡的,在感情上表现为活泼热情,但容易急躁、激动、好感情用事,不善于用意志来理性地控制自己的感情生活。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性,使他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往往会以不理智的行为来寻找精神上的平衡与满足;此外,其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青少年的社会阅历少,又富有幻想性,反复性大,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感染,加上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很容易受骗上当,误入歧途。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教学惩戒”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提出了一个新课题:“惩戒”该不该有?怎样实施?
毋庸置疑,教育学生时要以表扬为主,正面引导,这是符合人的成长规律的。我们的教育要求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在今天的教育界,“赏识教育”“爱心教育”“激励教育”成了教育的亮点和主流选择。而与此同时,惩戒似乎成了我们教师最敏感和困惑的问题,加上媒体、家长、社会对这事的关注,我们在教育学生时慎之又慎,唯恐被扣上“体罚或变相体罚”的帽子。
我认为,要真正读懂惩戒,就必须首先弄清楚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即“教育惩戒”和“教学惩戒”。我们在这里讲的和提倡的是“教育惩戒”,而不是“教学惩戒”。“教育惩戒”重视的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它尤其要求重视学生的心理和精神的培养与锻造,是基于教育目的的惩戒,是饱含爱心教育的惩戒;而“教学惩戒”重视的则是教学结果,是学生的成绩,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教育教学容易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忽视教育的过程和真谛,教学很容易走向体罚和变相体罚。由此,我认为,教育教学不是要丢弃惩戒,而是要丢弃“教学惩戒”,对于“教育惩戒”,不仅不能丢弃,反而要加强。
那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运用好“教育惩戒”呢?笔者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点经验,在这里写出来,供各位同仁讨论和交流。
一  “内服外贴”    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教育惩戒,应该坚持“显性惩戒”和“隐性惩戒”相结合,即“内服”与“外贴”相结合。“外贴”就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针对随时出现的教学问题,对相应的学生采取及时的、公开的、当堂的批评,使该学生及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并且通过当堂的批评,使学生感到一定程度的内疚感。在这里,要注意的是,批评的言辞不能过于激烈,要坚持一点:批评的目的在于学生的错误意识唤醒;但是也不能过于和蔼,在这一阶段,“严”是必须要掌握的和贯彻的。“内服”是指由于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了公开的相对较严厉的批评,但是学生都有一定自尊心和虚荣心,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的批评后,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安抚和鼓励。我经常采取的措施是,下课布置一个小小的书面作业,让学生交上来。目的不在作业本身,而在于我会在那位受到批评的学生的作业上写一些激励的话语,这样发下去以后,只有他能够看到,使他自己深深感到老师不是针对他,不是不喜欢他,而是在关心和关注他。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注意到自己的漏洞且不会灰心,他知道,老师关心他、爱他,希望他更好地成长。这样一来,通过“内服”、“外贴”,达到了严爱相济,学生既能充分关注自己学习上的错误,又能保证心理的宽慰。
二 “辨证施治”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不管老师如何强调某个知识点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讲解,他总是记不住或者是记了很快就又忘了。对于这样的学生,如果教师不了解情况,简单的将这种情况归结为学生的不勤奋和学生的智力地低下,那么很容导致教师对学生的不合理处理,可能会导致学生心理的委屈和自卑。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耐心了解情况、冷静分析,“辩证施治”。学生记不住知识点的原因有很多,需要教师主动去搜集信息,这就需要教师有细心的作风。我经常的做法是,在教学中留心观察该生的学习,我发现出现这样问题的学生其实很聪明,只是有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比如:有的学生在学习和记忆时爱动动这看看那,精力不集中;有的学生记忆只用眼睛看,不动口、不动手。这样,在了解情况以后,我就避开具体的知识点,把解决的问题的侧重点放在学生习惯的培养上,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这些学生的学习习惯初步养成,以往的那种记不住的现象基本消除了。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味的责怪学生,一味的追求惩罚,可能效果会适得其反;而如果仅仅是采取“就事论事”的处理办法,也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心理健康的提高和培养。要找准原因,避开锋芒,“头痛医脚”,“辨证施治”。
三  “中西结合”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惩戒的效果可能来的更快些,但是,它治标不治本。那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在注意到教育惩戒的快速有效特点的情况下,更要注意到根本的长远的解决办法。因为教育的本质就是学生习惯的养成,而学生习惯的养成又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教师遇到这样的情况不能焦急和暴躁,也不能寄希望于通过简单的单一的教育惩戒就能达成,而应该把“教育惩戒”和长期教育结合起来,达到“中西结合”, “治标又治本”。
四  “综合治疗”    就是要坚持多方育人、拓宽教育渠道,形成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青少年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学生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起点,父母是他们成长之路的第一任老师。可以说,家庭那种潜移默化、细致入微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要改掉过分溺爱、训斥加棍棒等种种毛病,学会以平等的态度和子女沟通交流,对他们循循善诱,将亲情感化与严格要求统一起来,大大增强学生品质养成的成效。另外,家长要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言传身教。创造亲密和谐的家庭关系,养成有利于孩子健康生活和学习的行为和习惯。同时,家长要强化预防意识,经常掌握孩子的消费来源,留意孩子结交的朋友,警惕孩子的谎言,对出现的一些违法苗头,应及早加以纠正,将其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尽量避免使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学校要彻底改革应试教育,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切实矫正“指挥棒”的指向,升学考试既要考核学习成绩,又要考核思想品德养成,两个考核都要定出相应的有权威性的指标,从根本上扭转学校教育中的重智轻德。
学校要加强师德建设。每位教师都应以德修身,立身示范,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坚决反对教学上的急功近利甚至弄虚作假,不思进取等现象。广大教师不仅要做专业上的合格教师,还应成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的导师和前进中的引路人,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行和渊博的知识感化青少年学生。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多给青少年创造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的机会,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有大量可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但学校有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相对不足,因此,学校应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既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思维、应变、承受挫折等各种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组织纪律观念,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必须积极发挥社会的配合作用,努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加强社会文化娱乐市场的监管,充分运用宣传媒体(尤其是互联网)的正向舆论,加强互联网的正面宣传和管理力度,防止有害信息的传播,同时要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要不断推出适应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特点的优秀精神食粮。弘扬社会正气,把“扬善”与“惩恶”结合起来。加强各行各业先进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的宣传,增强青少年履行道德义务的责任感,引导青少年自身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对腐蚀毒害青少年的犯罪行为予以及时且严厉的打击,使青少年明辨是非和善恶,努力树立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意志。通过对青少年行为的引导,强化青少年的行为动机,使青少年能在纷繁的社会现象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抵制各种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净化心灵,完善品格。
应积极培育和发挥青少年的主动性,着力促进青少年的自我教育、自我实践。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一切规范要真正转化成为人的行为和品质,最关键的就是培育出人对践履规范的自觉精神,就是要发扬人的主动性。我们过去强调用简单的训斥、恐吓和体罚来教育和教化,但如果缺少学生个体的自觉和实践,就不可能达到提高目的,因此,学生教育的着力点应放在促进其自我教育、自我实践上,而教师应成为教育的引导者和启发者。教师和家长对学生进行及时、正确的思想引导,并且发挥模范、表率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受到事半功倍之效。
总之,对学生的教育,尤其是对于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的教育,应避免简单的惩戒处理和教育,必须在注重其身心发展的特点的基础上,做到“内服外贴”、“辨证施治”、“中西结合”、“综合治疗”,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快乐地学习,健康的成长,素质教育才真正落到了实处。
效率更重要!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沙发
发表于 2012-2-16 10:10:41 |只看该作者
说到本质上了,看来对学生的批评与惩罚得理智,先了解情况再作评判。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5-22 04:11 , Processed in 0.01613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