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心中的年味变迁 [复制链接]

Rank: 3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2-23 11:33:3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捏饺子。”“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初四烙饼卷鸡蛋。”这些民谣都反映的是中国过年传统文化特色,抒发了中华儿女辞旧迎新的喜悦心情。
眼看着今年的春节又将过去,确又听到不少人感叹,如今的年味是越过越淡了。我们小时候过年多热闹啊。穿新衣,戴新帽,发压岁钱,吃好吃的,放鞭炮,那才叫过年。”
  古汉语中,“年”的本义是“五谷熟”,亦即“年成”、“收成”的意思,它和农业文明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过年的年味和农业文化共荣枯。今天的中国,越封闭越落后的地方,年味越浓,每年我国特有的上亿春运大军候鸟般匆匆迁徙在“落后”的桑梓地和“先进”的工作地之间,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那顿年夜饭。
春节是万家团圆的日子,个体选择怎么过本无可厚非,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不让年文化的“魂”溜走,是必须正视和解决的文化命题。许多人之所以感觉年味越来越淡,恰恰缘于春节的情感性与仪式感在弱化。亲朋之间的走动交流有时候就用收集短信或者是电话等现代工具代替。有中学生还这样写道:“春节,就是你家亲戚喊你去吃饭。可我是独生子女,亲戚很少,见了面也没什么话说。”网上流传“中国年轻人最讨厌的长辈春节问候语”,诸如“期末考试怎么样?”“你什么时候结婚?”“你现在做什么工作,收入多少?”等待。与此同时,新的文化娱乐方式的兴起,也冲击着春节的传统仪式感。
另一方面,随着物质的丰富、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春节习俗之一的“压岁钱”也跟着“水涨船高”,加之“拜金主义”之类的不良社会氛围的影响,使得压岁钱铜臭的味道越来越浓,原本被长辈拿来为晚辈“压祟”的含义,估计连有的大人们都不知道了。这不仅让大人们觉得过年吃不消,更是让有的小朋友过年后攀比起了压岁钱,很不利于小朋友的教育。
一说“发展”和“幸福”,就满眼皆钱,“今者吾丧我”, 年味的淡,呈现的是一种人类异质文明邂逅时浮萍式的轻佻和迷惘。要想留住年味儿的“魂”,不仅需要我们的文化生产与传播更好地担负起责任,也需要我们每个人读懂“春节”的文化内涵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5-19 09:40 , Processed in 0.02135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