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扶放有度,构建高效科学课堂 [复制链接]

Rank: 3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9 09:02:2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扶放有度,构建高效科学课堂

济南市商河县孙集镇高仙庄小学 杨延新13675410790

扶和放一直被认为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两种不同方式,在教学中,扶多些还是放多些,看法各异。我认为,扶和放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课堂艺术,是高效科学课堂构建的两种不同方法,各有千秋,独立又统一,互相补充,互相对立。在教学中,灵活恰当的运用好扶和放,对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构建高效和谐科学课堂,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对符合放的关系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课堂中的“扶”是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为进一步“放”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扶不放的课堂是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和活力,与素质教育相悖。“放”是对学生素质的提升和对知识的灵活应用,只放不扶的课堂是盲目的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学方式,正确处理两者的矛盾时,核心是“放”,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问题,去发现规律,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否则就失去了“扶”的意义,同样,失去“扶”的的基础,这便是一种漫无目的的课堂活动,必然会挫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物体的运动》(青岛版六年级上册)教学时,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课前色预习提示,说说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运动特点。学生找到了风车,红旗,皮球,木块,秋千等等,我引导学生对信息上的说出的现象进行具体指导分类,然后让学生逐个在小组内或班里展示交流,每名学生都说出自己讲的物体的运动的特征。并用肢体语言比划出来,有学生说:“我认为皮球自行车好像是滚来滚去”,有的学生边比划说:“国旗,秋千好像是在风的吹动或力的作用下,来回摇摆。”有的说“我认为木箱和讲桌好像平行移动一样来回移动”还有的说,“风车,转盘来回在空中不停的转动” 这时教师趁热打铁让他们在黑板上画出或多媒体展示自己讲的物体的运动轨迹。这堂课先扶后放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中思维活跃,兴趣高涨,效果明显。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扶放结合,相互渗透,扶中蕴放,放中生扶,根据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科学课,不仅是教授学生科学知识与技能,更要让学生经历及其形成过程,探索自然规律的发现过程,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学中绝对不能,把简单地把现成的科学结论告诉学生,而是“扶”助他们掌握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扶”助学生亲自经历发现科学知识形成的过程的某些阶段,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比如学习《蜡烛的变化》(青岛版六年级上册)一课时,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探索物质变化的两种不同形式及其规律,就首先放手学生按照小组的成员的意志愿去摆弄操作各种。实验工具材料,教师负责巡视指导,维护实验室纪律,每名学生都亲自动手,对蜡烛进行手术,有的用小刀切割,分段;有的点燃供观察;有的用手摸一摸,尝一尝;有的看一看,闻一闻,人人动手个个操作,记录着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论,有的学生问,为什么蜡烛加热就会软?有的学生问为什么蜡烛点燃会变短呢?有的学生问为什么蜡烛切割后会变成白色?有的学生问为什么点燃的蜡烛会流泪?有的学生问为什么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上会留下水珠和黑灰呢?,我鼓励他们大胆操作互相提问,互相解答,无法解决的就记录下来下课去问老师家长或电脑查资料。
   学生实验基本成功后,老师开始“扶”助了,让小组汇报实验过程,,订正实验中错误,完善实验报告,统一实验结论,探讨实验中的出现的各种问题。这节实验探究课,“扶”主要是——老师课前准备实验材料,设计试验表格和实验报告。小组汇报集体订正。有目的的“放”是---,小组学生亲自动手探索蜡烛变化中的秘密,扶放渗透,扶放有度,课堂高效。实验课中,扶和放都要使学生处于活跃的思维状态,充分发挥儿童的特点,努力培养学生爱观察,会动手,善思考的学习习惯,和自我发现新知识的能力。

一节和谐高效的科学课,既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扶放有度,方能打造和谐高效的科学课堂。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4-29 04:58 , Processed in 0.01779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