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名著“看”名著还是“讲”名著 --------关于语文中考名著教学的一点思考 [复制链接]

Rank: 3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20 09:10:0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读”名著“看”名著还是“讲”名著

--------关于语文中考名著教学的一点思考

随着中考对名著考查力度的加大,名著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名著导读》之类的书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学生的课桌上。关于名著的教学,现在一般有三种方式:即让学生自己从头到尾地“读”名著;教师以视频的形式让学生“看”名著;再就是教师给学生“讲”名著。三种方式各有利弊,究竟哪一种才是最有效的呢?

关于“读”名著。这种方式要求学生自己将所考察的作品用心阅读,耗费时间会较长,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借助自己的思维活动,形成对作品的判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人物、对情节及作品的其他方面形成自己的认知,这种认知与学生个人的阅读历史和人生阅历有关,会因人而已,有时甚至会有个别学生出现偏差,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加以点拨指导,并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但教师切不可以自己的观点来否定学生的独特认识和体验。

关于“看”名著。这种方式相对于“读”名著来说,有自己的优势,它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作品有较大程度的了解,同时视频比文字所呈现的形式更直观,更形象,更容易激起学生兴趣,也更便于记忆。但视频也有自己的缺点,文字所呈现给我们的一些东西远远不是画面所能展现的。首先,在阅读文字的过程中,很多词语句子会留给我们深刻的印象,会对我们的写作、生活,甚至人生观都产生重要影响。其次,文字展现的是连贯的情节,而画面有时缺少前铺后垫,情节显得不太完整,总之不如读书来得痛快。再次,读文字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同一个形象可以有很多不同,但视频给我们的往往是固定的东西,换句话说,看视频有时会让我们很失望,大大打击我们读书的热情。

关于“讲”名著。最主要的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方式可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记忆理解,但从整体来看,这种方式是最不好的方式。中考考察名著的初衷,是为了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是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认知能力判断能力,而不是为了考试而读书。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讲的不仅仅是故事情节,更多的是分析,这取代了学生的阅读实践,越俎代庖,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不仅如此,这种方式还会助长学生的消极心理:反正老师会讲,我自己看不看的无所谓。其危害之大,可见一斑。其实,退一步说,就算是“讲”名著也不一定非要老师讲,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讲。既可以让老师讲,也可以让学生讲。如每天抽出五到十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上讲台讲名著里面的小故事,或谈自己的读书感受与同学们交流,教师再加以补充指导,加深学生的印象。也可每周抽出一节课,让学生读书并交流感受,相互补充,共同提高。其实就是老师讲也大可不必专门来讲,讲到某些知识点时,可以讲一些名著里面关于这个知识点故事,既加深了学生印象,又可引导学生去读书,培养他们的读书兴趣。在初一《口技》一文讲到“衬托”这一手法时,我顺带着给学生讲了“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故事”,关公在俞涉和上将潘凤的衬托之下,更显示了其武艺高强,神勇无比。此外我还捎带着大体讲了有关关羽的几个故事“降汉不降曹”“过五关斩六将”“刮骨疗毒”“败走麦城”等,激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几天之后,教室了多了很多本《三国演义》。

其实三种方式各有利弊,最好的方式还是将三者有机结合,在适当的时机采用适当的办法。在学生自己读自己讲的同时,适时加以点拨指导,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兴趣与习惯,又能帮学生对名著形成自己的观点。读书是一项长期的脑力劳动,这阅读过程中,我们不断积累,不断认知,同样也在不断地享受着阅读带给我们的乐趣,尤其是名著阅读,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去读书吧,不断提升自己,丰富自己,让生命站得更高更远。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5-18 08:47 , Processed in 0.01662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