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助推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复制链接]

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2-25 18:40:3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一、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意义

1.推进了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已日趋普及,它正悄然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第二次教育信息化电视会议上强调“十三五”时期,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的孩子们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要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教育信息化也是我县教育几大重点工作之一,提出要实现多学科的深度融合,借助现代媒体手段,提高课堂效率,使抽象问题形象化、直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媒体设备或手段,借助它们的优势和特色,发挥教学的多层次性,体现全方位的个体学习环境。

2.落实了自主学习的理念

作为一线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知道信息化教学就是教育者与学习者为达到一定的目的,使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学的工作方式。

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学生在学习同一教材内容时学习的速度和接受的程度是不同的。常规教学中,面对课堂上众多的学生,教师只能采取折中的办法,把教学对象设定为“中等”程度的学生,其结果是造成“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既影响了后进生的进步,又限制了优等生的发展。虽然老师在课堂上也总是力求减小这种差别,但收效甚微。如何更好的让学生真正受益?这是每一位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

3.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可以事先在计算机上将课堂内容设计好,上课时,只需点击鼠标,就可以把教学内容方便快捷地展示给学生。相比于传统教学方式,它节约了书写时间,增加了教学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晦涩难懂,抽象枯燥的内容,要想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这些内容,必定要花费大量的教学时间。由于受到个人知识面、时间、经历的限制,要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时间里传授给学生丰富而又广阔的知识,显然是不太可能的。比如五年级语文《开国大典》一课,有一个片断写阅兵式的盛况,展示了人民解放军的威武雄壮。但这一场景已过去很久了,老师就可以播放那时的视频资料,拉近学生时空距离,学生一下子产生了强烈的自豪感,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感。

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解读

(一)定义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完美和谐地融合为一体,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体现其学习主体地位。可以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一个改革教学结构,使教与学达到最优化效果的过程。

(二)要点

这一定义有以下三个要点:

1.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

2.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3.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三)关键点

黑龙江省电化教育馆代理馆长汪海为我们详述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一些关键点,其中有一点就是:融合是要在课前、课中、课后全方位提供教育教学服务。课前,有教师备课,学生学习;课中,有运用设备和技术授课、学习;课后,有相关教学内容的支持和服务。

(四)目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知识的分割和学科间的隔离,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的知识体系统一联结起来。这种整合是一种和谐,一重互动,而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其基本特征是它具有学科的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

了解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意义,知晓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定义,那么,如何实现深度融合呢?在这里谈四个小策略:

三、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

面向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不是强调技术的能力,而是以课程为主的整合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应依据各学科的具体实际来进行,找到学科融合的切入点,并结合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来展开。那么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相关策略呢?

1.知识点切入的策略

在各门学科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可切入的知识点甚多,我们应充分利用可切入的知识点,围绕知识点的揭示、阐述、展开、归纳、总结等环节,运用多媒体进行有效的教学。本学期县教体局开展的优课资源库培训,三家公司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资源库内容充实丰富,方便了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效率。保证了全体师生方便查找和利用这些资源,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特有的功效。本学期刚刚结束的一师一优课活动中,孔令辉老师执教的《毫米的认识》充分利用明博资源库中的学科工具,让学生更清晰的,更直观的建立了1毫米的表象。首先,孔老师借用资源库的图片资料,即一把符合教学要求的尺子。让学生观察这把尺子,学生能很清楚发现比一厘米更小的一段长度,即一毫米,从而自然地切入到新课中。然后,通过在这把尺子上标记出3个、6个和10个小格,让学生分析后认识3毫米,5毫米和10毫米的长度,在循序渐进的教学中加深学生对毫米的认识。

2.因势利导的策略

信息技术可以给学生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或者虚拟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在其中体验,学会在环境中主动构筑自己的学习经验。运用教学课件向学生展示教学实践,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这一点在于瑞真老师的做法中体现较好,于老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把看似支离的知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较为容易的在头脑中形成一张有关平面图形的“网”,使学生能很好的内化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

3.自主学习的策略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李脉霞老师在教学“扩写句子与缩句”这个知识点时,运用微课,视听结合,声像并茂,新颖有趣,并把微视频放在QQ群里,使学生能够反复观看,通过自学掌握了扩句和缩句的基本方法。微课是针对某个知识点而制作的,适合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深度学习,对于没有掌握该知识点的学生,课后通过微课学习,进而掌握该知识点。对于已经掌握该知识点的学生,课后可以通过微课学习进行巩固。微课使学生通过互联网,去学习其它优秀教师的微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有条件的学生也可以制作微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微课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4.合作探究的策略

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让学生在课内和课外进行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的应用能力。例如:综合实践课上,针对低碳生活一课,教师指导学生从空气质量、森林资源、我国水资源等情况分组选题,再利用网上资源,围绕选题收集资料,并根据选题需要进行筛选、整理,利用已掌握的信息表达工具整理素材,写成文章,做成PPT,再通过E—mail或QQ与选题相近的同学广泛交流意见,通过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自学、探究、表达和合作的能力。而且,通过探究性学习、项目学习这些学习方式,可以锻炼学生,学会完整的科学研究方法。这弥补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不注重培养学生科研态度的弱点(据说国外孩子从小就写论文,而且会查很多资料)。

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的还有很多,作为信息技术学科老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一定不断探索,悉心钻研,为信息技术教育,为更好地实施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献计献策,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课堂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符合新时期要求的人才,为实现中国强国之梦奠定好扎实的人才基础。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5-10 22:32 , Processed in 0.02504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